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兆莲 文/图)11月6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宁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文化强区”专题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办主任马英俊全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宁夏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马英俊表示,“十四五”时期,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自觉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项目标将如期实现,部分任务已提前完成,宁夏文化强区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宁夏创新建立“第一议题”导学解读机制,开展5轮大规模集中宣讲,培育“塞上新语”“理响宁夏”等宣讲品牌,近五年累计开展各类宣讲5.8万场次。理论研究方面,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立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1075项,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1项,《宁夏弘扬六盘山精神研究》《宁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研究》等一批重大专项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成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办主任马英俊介绍“十四五”时期宁夏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情况。
主流舆论声势强劲。五年来共有20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今年有5件作品获奖,一次性获奖数量和等次实现历史性突破。《习近平的山海情》全网浏览量超5亿次,电视剧《山海情》译成20多个语种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媒体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自治区融媒体平台“黄河云”上线运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报集团数字媒体能力升级项目”荣获2025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银川市融媒一体化采编平台项目入选“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文化文艺繁荣发展。《星星的故乡》在央视热播,京剧《红高粱》等8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绩在西部省份名列前茅。“西海固文学”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万多场次,文化事业发展中有5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文明创建成效显著。新增全国文明城市1个、各级文明单位144个,培育选树道德模范、“宁夏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各类先进典型500多名,涌现出“七一勋章”王兰花、“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200多个全国先进典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中宁县大战场农民合唱团在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压轴演出。

遗产保护实现突破。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宁夏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西夏陵、水洞沟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基本建成,非遗保护体系日益完善,近五年公布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700项。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自治区累计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47亿元,扶持企业项目519个,引导社会资金7.95亿元。2023年底,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27.85%,占GDP比重2.46%。
新闻出版成果丰硕。“十四五”时期全区出版图书9000多种,其中《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阿娜河畔》获“五个一工程”奖。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预计“十四五”末宁夏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