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学课堂上,学生用“包的”“绝绝子”回应老师作业要求;杭州家庭里,孩子用“那咋了”敷衍家长的所有叮嘱。类似场景引发不少人对网络热梗侵蚀儿童语言能力的焦虑,甚至有人将热梗视为“语言的洪水猛兽”。但事实上,热梗本身只是圈层社交的正常表达,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孩子会说“包的”,而是他们缺乏根据场景灵活切换语言模式的“语码切换”能力——既无法在课堂上熟练运用成语谚语,也不能在作文中精准传递真情实感,最终陷入“除了热梗无话可说”的困境。

网络图片
热梗的流行有其合理性,不应被简单否定。对小学生而言,“尊嘟假嘟”“你个老六”是融入同龄群体的“社交入场券”,懂梗意味着获得群体认同,反之则可能被边缘化。在课余时间、朋友闲聊中,用热梗插科打诨本就是孩子天性的流露,既能高效表达情绪,又能快速拉近距离。即便是成年人,也会用“EMO”“摆烂”这样的热梗解压。从70后的“GG”到10后的“芭比Q了”,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热梗,这本质上是语言迭代的正常现象,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忽视热梗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部分热梗表达直白浅薄,长期依赖会让孩子逐渐丧失精准描述事物、细腻表达情感的能力,比如习惯用“绝绝子”概括所有赞美,就会慢慢忘记“妙不可言”“独具匠心”等更具质感的词汇;有些热梗还带有消极戏谑的导向,“摆烂”“躺平”等说法若被孩子片面理解,可能会弱化进取意识;更有甚者,少数热梗包含低俗化表达,可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语言审美。这些风险确实值得警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热梗全盘禁止,就像墨水可以作画亦也可以是污渍,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工具的方式与边界感。
真正的问题出在“语码切换无能”上——孩子将圈层化的热梗当成了通用语言,却不能在需要正确精准表达的场合切换语言模式,做出恰当的表述。杭州那位孩子,无论家长是叮嘱写作业、提醒饭菜变凉,还是要求好好说话,都只用“那咋了”回应,这背后不是热梗的错,而是缺乏语境适配意识:家庭沟通需要礼貌回应和有效互动,而非单一化的敷衍式热梗。现实中更常见的场景是,作文里满是“绝绝子”“破防了”,却写不出“势在必得”“百感交集”;课堂回答问题时,只会用“我觉得好”“太牛了”,却无法用“引人入胜”“匠心独运”等词汇展开分析。这种“一种语言闯天下”的心态,才是表达能力退化的核心症结。
造成“语码切换无能”的根源,在于语言教育的偏差与环境引导的缺失。唐诗宋词被拆解成标准化的翻译和中心思想,作文被限制在“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模板里,一个个答案都被赋予分数的量化,孩子的思想都被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没学会用丰富语言承载真实感受,自然只能依赖直给式热梗。而家庭和学校往往只强调“禁止说热梗”,却未教会孩子“何时可说、何时不可说”,有的老师直接禁止学生说“包的”,却没引导他们思考“除了‘包的’,还能怎么表达肯定”,这种简单化的禁止,反而让热梗成了孩子的“地下语言”,无法实现正向引导。
破解这一困境,关键不在于禁止热梗,而在于引导性地培养孩子的语码切换能力。课堂上不必一味否定,反而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把“包的”“绝绝子”变成语言练习的引子,带着学生分析这些热梗的修辞逻辑,再延伸出“十拿九稳”“胸有成竹”“叹为观止”等同义词替换,甚至鼓励他们在创意写作中合理用梗,让热梗从“脱口而出的习惯”变成“主动运用的素材”。
如果说学校是基础的引导,家庭的示范则是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家长大可不必对热梗谈虎色变,闲聊时也可以跟着孩子说几句“尊嘟假嘟”拉近距离,但在聊学习、谈感受时,不妨主动用更精准的表达——聊电影时说“情节跌宕起伏”“角色塑造立体”,聊读后感时分享“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坚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不同场景的语言差异。更要多给孩子创造深度表达的机会,少一些“作业写完了吗”的简单指令,多一些“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这本书里你最喜欢哪个部分”的开放式问题,让孩子有机会练习组织语言、传递想法,慢慢摆脱对单一热梗的依赖。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多样性与适配性。热梗作为圈层社交的“方言”,本应与通用语言、书面语言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丰富的语言体系。我们不必焦虑孩子会说“包的”“尊嘟假嘟”,但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语码切换”能力,让他们既能在同龄人中用热梗畅聊,也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在作文里用精准表达抒发真情。唯有如此,热梗才不会成为语言贫瘠的“背锅侠”,反而能成为孩子探索语言世界的“引子”,让语言既保持必要社交的温度,又不失通用表达的深度。
作者:胡威举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指导教师:谢明辉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