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铸造工厂,机器轰鸣声中,余海军正俯身检查刚完成的砂型。他的指尖轻轻划过型腔边缘,这个动作,他重复了23年。从青涩学徒到造型专家,余海军用半个职业生涯的坚守,诠释着什么是“毫厘之精”的工匠精神。

“紧实,就要紧实每一个细节”
2001年5月,余海军第一次走进铸造车间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与这些“铁家伙”打一辈子交道。初入行时,面对日立压缩机产品结构复杂、活料多不容易紧实的难题,这个年轻人没有退缩。“紧实,就要紧实每一个细节”,这句话成了他的工作准则。
日立压缩机作为三铸工厂的主流产品,包括30HP到130HP等多种型号,其复杂的内部结构让不少老师傅都感到棘手。活料多、型腔复杂,导致砂型紧实度难以保证,直接影响铸件质量。余海军带着班组同事,开始了漫长的攻坚。
那段时间,他成了车间里最“磨蹭”的人。每个砂箱都要反复检查,每个型腔都要仔细测量。通过反复试验,与主管技术员无数次沟通,他们终于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紧实方法。砂型的紧实度均匀了,铸件的质量稳定了,压缩机系列产品的废品率被牢牢控制在3%以内。
“涂料波美度,差一点就是天壤之别”
2009年,公司迎来新的挑战——研发生产CRH和谐号机车制动盘。这个重达118公斤的“大家伙”,采用叠芯造型技术,产品结构筋板、脐子分布非常复杂,对铸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
“涂料波美度,差一点就是天壤之别。”在制动盘研发的关键阶段,余海军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由于芯子较大,由造型工序负责生产,而芯子的施涂质量直接决定了铸件的表面质量。
那些天,余海军和技术人员一起,几乎住在了车间。他们记录了上千组数据,反复调整涂料配比。有时候为了0.1%的波动,他们要重新调配整个批次的涂料。手指被涂料浸泡得发白,工装上的涂料渍洗都洗不掉,但没有人抱怨。
最终,他们找到了涂料的最佳控制范围。施涂后的芯子棱角分明,筋板、脐子轮廓清晰不粘砂,外观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班组及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CRH制动盘产品实现了每月200-300件的批量生产,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
“砂型里浇铸的是钢铁,更是匠心”
“砂型里浇铸的是钢铁,更是匠心。”这是余海军教导徒弟时常说的一句话。随着班组成员日益年轻化,他主动承担起导师的职责。
他的教学从基础理论开始,但在生产现场结合实践。每一个重要操作环节,他都会反复示范,直到徒弟完全掌握。在班前会上,他总是带头谋划策略;在工作中,他为每位组员定制个性化的成长计划。
二十余年来,他培养出的多名操作骨干,如今都已成为班组的中坚力量。有的徒弟甚至开始带徒弟,将他的技艺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2010年,余海军带领班组负责生产的和谐号干线牵引机车轮装刹车制动盘铸件获得宁夏科技厅科技成果奖及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好肯定。2025年,余海军获得自治区级“塞上工匠”荣誉称号。
如今,46岁的余海军依然每天最早到岗,最晚离开。从砂型细察到匠心决断,余海军在铸造天地间践行工匠精神。他视砂芯为伙伴,以浇铸为使命,既于细节中拿捏精准,更于难题前勇毅攻坚,用多年实战破解复杂砂芯难题,让工匠精神凝聚在每个铸件中熠熠生辉。
铁水奔涌,映照着他造型制芯的侧影。23年的坚守,让这个曾经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撑起“大国重器”的造型专家。在他的手中,毫厘之间的精准,正汇聚成中国制造的力量。(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