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匠心筑梦 塞上先锋】李海文:点石成金的混凝土艺术家
2025-11-17 21:04:40   
2025-11-17 21:04:40    来源:宁夏新闻网

  在宁夏亿丰砼业有限公司的试验室里,副总工李海文正俯身凝神,目光紧锁着一组刚脱模的混凝土试块。这位手握高级技师证书的匠人,已在混凝土领域深耕十八载。从溪洛渡水电站巍然屹立的大坝,到宁东能源基地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装置,他以专业与执着为笔,将最寻常的砂石水泥“点化”为支撑重大工程的坚实根基,成为名副其实的“混凝土艺术家”。

   “要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

  “要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这不仅是李海文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十八年来始终践行的职业信念。

  2008年,李海文的混凝土生涯在溪洛渡水电站正式开启。面对这座世界级水电工程对混凝土耐久性的严苛要求,他主动投身主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力学性能试验工作。当时,当地原材料的特性极大限制了混凝土性能提升,成为项目推进的“拦路虎”。李海文与团队迎难而上,创新引入液氨制冰技术,成功将夏季混凝土出机温度精准控制在9℃以内,一举破解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的行业难题。这段攻坚经历让他深刻领悟:混凝土行业虽看似传统,技术创新却永无止境。

  2013年,升任试验室主任的李海文,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考验——神华宁煤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该项目的费托反应器基础不仅体积庞大,还明确要求不得埋设冷却水管,更需在7天内实现设计强度的100%,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海文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重新梳理配合比设计思路,日夜扎根试验室反复调试。最终,他们交出了完美答卷,为后续重大设备顺利安装筑牢了根基。

  “每一次配合比设计,都是一次艺术创作”

  “混凝土从不是水泥砂石的简单堆砌,每一次配合比设计,都是一次艺术创作。”在李海文眼中,这些冰冷的建筑材料充满生命力,唯有倾注心血才能“雕琢”出精品。

  烯烃二期项目建设期间,主体框架明确要求采用清水混凝土,而施工恰好撞上严寒冬季。低温环境极易影响混凝土性能,如何在严寒中保证施工质量,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难题。在公司总工的指导下,李海文牵头制定创新性冬季施工方案。他带领团队与施工单位反复沟通协调,最终确定通过彩条布密封围护、模板下方架设火炉升温、精准添加防冻剂、使用温水搅拌等组合措施,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达标。当次年春日工程验收时,一根根框架柱色泽均匀透亮、表面气泡稀少,完美达到清水混凝土的严苛验收标准。

  真正考验其技艺巅峰的,是天元锰业焦炉基础450℃耐热混凝土项目。180公里的长途运输、混凝土凝结速度快、和易性差且需满足泵送施工要求——一连串难题叠加,堪称“极限挑战”。李海文带领团队连续三天不眠不休,在原材料调配环节精雕细琢,最终实现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至6小时以上,坍落度稳定保持在180mm以上,成功攻克所有技术难关。

   “实验室的成果,必须用到实际工程中”

  “实验室里的每一项研究成果,只有真正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这是李海文始终坚守的实践理念,也是他推动技术创新的出发点。

  2020年,李海文牵头组建专项研发团队,主导完成10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为企业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供了关键支撑。他带领团队推进的7大核心研发项目,从炉渣轻骨料混凝土到易燃易爆场所专用混凝土,每一项都精准对接宁东能源基地的实际工程需求,成为破解施工难题的“金钥匙”。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与宁夏大学王德志教授团队联合攻关的“混凝土无机防腐剂开发及其抗硫酸盐侵蚀机理”课题,荣获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行业空白,更已在多个重大工程中广泛应用,彰显了科研服务实践的强大力量。

  如今,身为公司副总工的李海文,正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他积极搭建合作桥梁,与多家科研机构携手开展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石墨烯改性混凝土等前沿课题研究,用实际行动践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

  十八载春秋坚守,十八载创新不止。李海文用匠心为冰冷的水泥砂石注入温度与生命,让每一方混凝土都承载着责任与智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筑牢坚实根基。这位执着的“混凝土艺术家”,仍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技术传奇。(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