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掌政变电站内,荆哲手持巡视记录仪,正在仔细核对保护屏柜上的信号指示。这个专注的身影,已经在变电运维一线坚守了整整二十年。从硕士毕业生到特级技师,从普通员工到“塞上技能大师”,这位45岁的变电运维女专家,用青春和智慧守护着银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工匠传奇。

“再小的细节也要全心专注”
在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荆哲正在对一组保护压板进行分色标示。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她一丝不苟地做了二十年。“即使再小的细节,也要全心专注”,这句话不仅是她的工作准则,更是她守护电网安全的信念。
2024年,在一次例行巡视中,荆哲发现永红变10KV出线刀闸与母线连接处有轻微烧灼现象。这个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经过仔细检查,她判断这是接触不良导致的过热现象,立即上报处理,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的停电事故。这样的发现,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从刀闸触头发热到主变套管渗油,从电压互感器异常到电缆爆炸事故,二十年里,她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发现并处置了数十起设备缺陷。
“运行人员的每一个判断,都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荆哲说。在她参与过的54座变电站改造、扩建、投运工程中,她严格执行了上千次倒闸操作,许可执行了千份工作票,始终保持“零差错”的记录。这份完美记录的背后,是她对每个操作环节的严格把控,是对每张工作票的仔细核对,更是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用创新让电网更智能、更安全”
“传统的运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电网的需求,我们要用创新让电网更智能、更安全。”这是荆哲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变电运维领域的特级技师,她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
2023年,在掌政变电站智能升级改造项目中,荆哲发现传统的运维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数字化电站的需求。她带领团队研发数字化变电站辅助控制与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的全面、统一监控管理。这个系统投入使用后,累计节约资金200余万元,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源于对工作的深入思考。”荆哲这样总结自己的创新理念。在她的多项创新成果中,既有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实用新型专利,也有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的发明专利。她主持完成的20余项创新课题,15项获得国网宁夏电力及以上级别优秀成果,取得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7项发明专利。她带领团队参与的两项QC项目更是在国际QC大赛中双双斩获金奖。此外,她还发表了30余篇专业论文,出版了《PLC技术与电气自动化研究》等四本专著。将丰富的一线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2025年,荆哲获得自治区级“塞上工匠”荣誉称号。

“电网事业需要一代代接续奋斗”
“电网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我要把二十年积累的经验传递下去。”荆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的高级培训师,她主动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
她采用“传帮教”的方式,系统内累计开展计量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20余次,培训人员200余人。与多名青年员工签订《师傅协议》,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量身制定培养方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为业务骨干。
“培训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传递责任。”荆哲在培训中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她常常结合自己处理过的实际案例,讲解细节的重要性,分享应急处置的经验。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让学员们收获颇丰。
除了专业技能的传授,荆哲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专业知识和爱心回馈社会。她参加兴庆区团委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加入“微光”志愿者服务队帮扶孤寡老人和智障儿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电力人的社会责任。
二十年如一日,荆哲用“螺丝钉”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从一名普通运维工人成长为特级技师,从基层员工成长为“塞上技能大师”,她的经历证明,只要坚守匠心、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如今,她依然坚守在变电运维一线,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万家灯火,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着电网人的精彩人生。(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