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何以中国·越山向海踏千澜】中卫市沙坡头用草方格抒写治沙奇迹
2025-11-21 11:58:56   
2025-11-21 11:58:56    来源:宁夏新闻网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胡琴 文/图)11月20日,“何以中国·越山向海踏千澜”网络主题采风活动采访团来到中卫市沙坡头,了解“麦草方格”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让这种固沙方法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在固沙事业上。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作为黄河进入河套平原的“西大门”,既是祁连山与贺兰山的交会之处,更是遏制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的唯一屏障。

  沙漠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7%,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187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980毫米,恶劣自然条件让沙患成为长期困扰区域发展的难题。上世纪5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距中卫城区仅4至5公里,周边村庄频繁遭风沙侵袭,群众生产生活受严重影响。

  1954年,国家启动包兰铁路修建工程,这条贯通西北与华北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其中卫境内路段全长55公里,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需途经长42公里、高130米的沙坡头段。该路段为百米级流动沙丘,受西北风影响年均推进4米,流沙持续威胁铁路通行安全,防沙固沙成为铁路建设与运营的关键任务。

  面对严峻沙患,中卫人民坚守抗争、探索创新,独创“草方格”治沙技术,以麦草在流动沙丘扎设1米*1米草方格固定流沙,构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治沙新模式,逐步建成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从源头筑牢沙患防线。为提升荒漠植苗实效,中卫市国有林场高级工程师唐希明带领团队研发的“水分传导式植苗工具”等4项专利,让造林成活率提高25%,劳动效率提高了50%。刷状网绳式草方格固沙时长达到6年。施工效率提高60%,治沙成本降低10%,为规模化治沙提供高效技术支撑。

  “中卫市投入26亿元推进156万亩荒漠化治理,让森林覆盖率达9.38%,前不久,全长153公里,宽10-38公里的宁夏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带成功闭合,像一条绿色‘锁链’把沙漠牢牢锁住,让它向西北后退25公里。”唐希明向记者介绍,“草方格+光伏”模式走向世界,14.5万亩光伏治沙区里,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25%,连赤狐、鹅喉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回来了。如今,黄河“几字弯”中卫段的生态屏障越来越坚固,水源涵养能力越来越强。

  七十余载久久为功,中卫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腾格里沙漠向西后退25公里,包兰铁路两侧形成一公里宽的绿色长廊,保障铁路安全通行数十年无重大沙害,治沙成果获全球高度认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誉其为“世界上首位的沙漠治理工程”“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如今,“草方格”承载的治沙精神持续传承,中卫将继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迭代创新治沙技术,以生态蝶变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干旱荒漠地区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卫经验”。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邵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