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育经济社会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先后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开展以工代训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大力培育以“金蓝领”为主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119.72万人,占就业劳动者的比例为34.8%,其中高技能人才14.68万人,技能人才已成为支撑全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培养方式,让技能人才“长技能”。通过“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和以工代训、直补个人、直补企业培训,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近五年组织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脱贫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7.6万人次。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针对企业新入职、转岗员工,采取“企校合作、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和针对性,先后培养企业新型学徒6895人,兑付补贴资金4137万元。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将群众普遍欢迎、认可度较高的枸杞树修剪、羊杂制作、烩小吃、油香制作等18个工种设为专项职业能力,采取单独考核的方式进行,全区共有13.77万人次参加了专项能力培训和考核。推进“两后生”技能培训,组织“两后生”到技工院校开展一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解决“两后生”年龄小、参加普通技能培训时间短和职业技能要求高的现实矛盾,共有1451人享受了这一政策。推进“直补个人”培训。由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育工种和培训方式,取得证书后到人社部门领取培训补贴,目前共有3万多人享受了这一政策。支持技工教育发展。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规模,支持社会力量和企业举办技工教育,全区先后设立技工院校25所,统筹1.28亿元资金支持技工院校购置培训教学仪器设备,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支持技工院校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年均培训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1.5万人次。
拓宽职业通道,让技能人才“有奔头”。加大人才载体建设,依托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4个、遴选技工院校急需特色专业12个,累计资助4950万元。推进社会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在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已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机构87家,其中企业20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67家,共有5.36万人在备案机构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贯通人才成才通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已在工程、农业、工艺美术、葡萄酒等9个领域实现职称互评,累计有40多名技能人才直接获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对企业受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比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提升待遇水平,让技能人才“得实惠”。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提请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水平。在自治区各类重大人才工程中单列高技能人才比例,累计有4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特贴、获得“塞上英才”奖。加大企业引才力度,实施企业引才支持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累计为共享集团、吴忠仪表等30多家企业引进的40余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兑现购房、薪金等补贴813万元。强化技能人才服务,全区有41名高技能人才认定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享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休假疗养等21项服务。
优化评价激励,让技能人才“有面子”。完善奖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五年评选表彰“塞上技能大师”51名、“自治区技术能手”99名,奖励资金315万元;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和培养单位配套奖励资金55万元。完善评价机制,健全产业工人评价选拔制度,对于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奖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或在自治区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可不受学历、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以促进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五年来共有105名技能人才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完善竞赛机制,组织开展全区烹饪职业技能大赛、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等各类自治区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41场次,对竞赛中成绩优异的142名选手按规定授予“自治区技术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拓宽了产业工人成长通道。(供稿: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