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枸杞之乡,田间枸杞红透枝头,却有360名采摘工因工资被拖欠,陷入返乡无门的困境。7月28日至29日,宁夏中宁县人民法院鸣沙人民法庭联合恩和镇多部门开展“护薪保企”联合行动,用6小时调解、24小时放款的高效处置,为这场涉群体性欠薪纠纷画上圆满句号,让法治暖流注入“枸杞之乡”的产业链条。
烈日下的紧急集结
7月28日正午,恩和镇政府院内聚集着50余名情绪激动的枸杞采摘工。他们来自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完成第四茬枸杞采摘后,因企业拖欠经纪人劳务费,导致360名工人共计45.4万元工资无法兑现,返乡计划搁置。
鸣沙人民法庭接到镇综治中心通报后,立即启动“涉农涉企纠纷绿色通道”,10分钟内抵达现场,联合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组建“解薪专班”。专班一边疏散安抚工人,一边联系企业负责人、劳务经纪人及带队负责人,全员转场至枸杞企业基地展开调解。
三角困局的抽丝剥茧
调解组迅速厘清纠纷链条:企业因阴雨天气导致180吨枸杞干果滞销,拖欠劳务经纪人劳务费32万元;经纪人因此无力支付360名工人工资,形成“企业-经纪人-工人”三角债困局。法庭当场核对五组欠薪明细,确保每一笔账目都“账清人明”。
六小时拉锯战与深夜曙光
调解现场一度剑拔弩张:工人攥着皱巴巴的记账本讨要血汗钱,经纪人反复强调企业未结款,企业则指着满仓滞销的枸杞干果称“无力支付”。
面对僵局,调解组打出组合拳:分批次疏导工人情绪,引导理性维权;明确企业与经纪人的法律责任,避免责任推诿;最终促成多方达成协议——企业与经纪人当场各支付10万元,协调银行开通“枸杞贷”绿色通道,次日向企业放款20万元,经纪人自筹剩余款项,确保24小时内付清全部工资。此外,调解组还建议企业建立“劳务费共管账户”,为后续采摘期的薪资保障扫清障碍。
薪酬到账时的安心笑容
7月29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笔工资到账的短信提示音在工人微信群接连响起,360名采摘工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河南带队负责人杨香攥着协议书红了眼眶:“感谢工作人员帮忙,让我们能顺利回家。”四川带队负责人冯慧则难掩激动:“钱到账了,能回家给娃交学费了!”
企业负责人也长舒一口气:“保住了库存的枸杞干果,还能赶上第五茬采摘期。”此刻,枸杞烘干房内机器重新隆隆作响,火红的晒场边,工人们自发定制的锦旗正赶制中。
此次纠纷化解,是鸣沙人民法庭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多方联动+精准纾困”模式,将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既守护了务工群众的“钱袋子”,又稳住了企业的“生产线”,让法治的温度浸润“枸杞之乡””的每一寸土地。(通讯员 魏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