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成为亩产达到150多公斤的养虾基地!”近日,平罗县前进农场宁夏正和兴虾产业基地的南美白对虾迎来丰收,虾农们喜上眉梢。
变化的奥秘,源于基地自主探索的“高种低养”模式。据宁夏正和兴虾产业基地负责人张建成介绍,他们将1300多亩盐碱滩重新规整,通过垫高土地种粮排碱、低洼处造“海”养虾,不仅让南美白对虾“游”上百姓餐桌,更为盐碱地治理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土地垫高后,土壤里的盐碱随水渗透汇集到低处水塘,就像天然的‘排水沟’。”张建成解释,高处土壤盐碱度显著降低,种植的玉米产量增高;低处水塘盐度稳定在9.8‰左右,接近海洋环境,恰好适合养虾。这一模式巧妙利用水盐运移规律,在盐碱滩上实现了生态循环的和谐图景。
不过,要让南方“海鲜”在西北盐碱地“安家落户”并非易事,科技支撑是关键。
每年3月,从海南空运来的虾苗,需先在盐度14‰至17‰的水体中暂养,随后14天里每天注入5‰至8‰的淡水逐步淡化,最终适应本地9‰左右的盐度环境。
探索之路起初并不平坦。2024年首次尝试养殖时,由于淡化技术不到位,加上野生杂鱼抢食、生长期短等问题,虾苗成活率不足30%,养殖一度陷入困境。
为此,基地建起16栋工厂化育苗棚,通过精准控温和科学淡化,让虾苗投放时间提前40天,有效拉长生长期,并借鉴四川眉山的虹吸技术,实现虾苗从高位池到外塘的无损转移。同时,在塘底铺设纳米增氧管、建设过滤池隔绝野杂鱼。一系列措施让南美白对虾成活率跃升至95%,虾塘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
“我们不追求绝对高产,而是坚持生态健康养殖,全程不使用药物。”张建成强调,用盐碱水调配的“人工海水”养出的虾,通体透亮、肉质紧实弹牙,煮熟后自带海鲜特有的鲜甜味,赢得市场青睐。“基地活虾批发价稳定在每公斤60元,收购商经常在门口排队收购。”张建成介绍。
“高种低养”的效益远不止“海鲜”丰收。最让张建成欣慰的是土地的蜕变:养殖中,虾粪和残饵沉入塘底,如同天然改良剂,慢慢中和土壤碱性。“几年下来,这片土地的盐碱度下降了近30%。”他指着塘边疏松肥沃的土地说,“以后就算不养虾,也能种庄稼了。这是我们给家乡盐碱地治理作出的实在贡献。”
产业发展还创造了就业岗位,基地有18名固定员工,高峰期临时用工达20人,日薪为200元。“以前守着盐碱地没出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正在打包鲜虾的农户高兴地说。
“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张建成说,基地建设初期,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30%的设施建设补贴,还牵线邀请海南、福建等地的水产养殖专家现场指导。“去年遇到虾苗蜕壳慢的问题,我们自己琢磨不透,专家一来就诊断出是水温偏低,调整水泵增温后,问题迎刃而解。”张建成说。
如今,正和兴虾产业基地养殖的物种越来越丰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曾经让农民束手无策的“碱窝子”,如今成了千亩“海鲜仓”。
此外,为了让这一种养模式惠及更多人,基地正推广“供苗+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联农带农模式,计划盘活周边7万亩闲置鱼塘共同发展水产养殖。“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闯市场。”张建成说,未来,不仅要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探索延伸虾类加工产业链,让盐碱地从“有鱼有虾”迈向“有产有业”。(石嘴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