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曙光村,一座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冷链流通中心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发展轨迹。由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3万元建设的这一项目,不仅破解了农产品“出村难”的困境,更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创新模式,成为“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产业联农带农的生动实践。
走进曙光村农产品收储冷链流通中心,1320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棚内,村民们正麻利地分拣辣椒、西红柿。252平方米的冷库里,新鲜蔬菜整装待发。“以前菜熟了找不到销路。现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村民张立刚的感慨道出了全村315户村民的心声。
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瞄准曙光村蔬菜种植优势,以变“输血”为“造血”的理念补齐冷链物流短板。2022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060亩,但因储存和运输条件限制,附加值始终难以提升。如今,冷链流通中心年吞吐量1.5万吨的承载能力,让“曙光蔬菜”跨越时空限制,直通更广阔的市场。
“每天能挣15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过去光种地强多了!”村民蒋丽媛笑着说。像蒋丽媛一样在冷链流通中心务工的村民有近300人,季节性用工需求让村里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组织方式的革新——冷链流通中心通过对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起“企业运营+集体统筹+农户参与”的产业链条。
曙光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算了一笔账:冷链流通中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租金收入,反哺公共事业。通过分级包装和冷链运输,蔬菜附加值提升30%,带动260户种植户增收。与平罗县优质瓜菜集散中心形成“分级仓储、联动物流”的协同效应,从“产业末梢”跃升为“区域节点”。
乡村振兴需通过产业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为曙光村引入现代化农业设施、更新经营理念,借助村集体组织能力整合零散资源。这种“市场化运作+公益性导向”的模式,实现了企业资源下沉与乡村需求上升的精准对接。同时,以冷链流通中心为支点,撬动了土地规模效益,延伸出加工、物流、电商等多元业态,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曙光村农产品收储冷链流通中心内,西红柿红得发亮,蔬菜青翠欲滴,村民忙碌的身影显得格外生动。这座冷链流通中心让村民的致富梦想照进现实。正如王海燕所说:“冷链流通中心像一座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通向广阔市场,让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走得更远,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石嘴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