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阳光透过贺兰文创基地的玻璃窗,在一方紫绿色的贺兰石上投下光影。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崔小录俯身石前,手中的刻刀正沿着石纹游走,一点点“吃”进石中,犹如在深土中发掘潜藏的绿芽。随着石屑被耐心地剥离,那被唤作“绿豆砂”的绿彩层,渐渐从紫壤里浮现出来,青玉般温润的质地终于袒露在空气里,这是属于贺兰砚的独特生命力,也是崔小录与之对话的日常。
一凿一磨:让石头开口讲故事
“这个工作既要把控每一刀的深浅,又要时刻构思怎么刻,绝对不能分心。”崔小录放下刻刀介绍道,“明年我计划推出一套能挖掘咱们宁夏地域文化的作品,比如像我之前的作品‘宁夏21景’。”
崔小录提到的“宁夏21景”系列砚台,涵盖自然地理、人文风貌和建设成就等景观。“响应政府打造这样一个系列作品,我觉得能助力咱文旅产业发展。”谈及创作初心,崔小录这样说。这套耗时两年创作的作品,将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等21处宁夏地标浓缩于方寸砚台,2024年在广州展览时,让观众透过石头读懂了塞上风情。
“每方砚台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崔小录与石头的缘分已延续26年。1998年起,崔小录在河北易县随父辈学习砚雕,2002年定居银川后,他一头扎进贺兰山的石脉里,琢磨着如何让这紫绿相间的石头讲述宁夏故事。
工作室陈列的各式各样的贺兰砚,记录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除了“宁夏21景”系列作品,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黄河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崔小录用30多种刻刀,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一幅约60平方米大小的贺兰石雕刻作品《黄河流过我家乡》,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作品展二等奖,《圆梦闽宁镇》获得银川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作品展二等奖,作品《仿古四足方砚》被选送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品评选,还有部分作品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二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博览会——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铜奖。崔小录更是两次被银川市文联评为“文联系统先进个人”。
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寻找新生
“2011年贺兰砚成了国家级非遗,可现在传承人却在减少。”崔小录的话语里藏着忧虑。他记得在2011年前后,贺兰山下有上百人从事贺兰砚制作,如今坚持手工制作的已屈指可数。年轻人嫌“周期长、见效慢”,学徒往往学半年就耐不住性子,崔小录提到,要掌握相石、设计、雕刻的全流程,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沉淀。
但崔小录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他的工作室里,传统砚台旁摆放着一些文创产品,让贺兰石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人礼送一方刻有祝福语的砚台,传统工艺才能接上地气。”他开发的定制礼砚,时常供不应求。
2023年对于崔小录是一个转折点。“之前主要是看古代名画,自己采集一些书本和图册的东西,从2015年开始,经常出去看博物馆。”说起这些学习经历,崔小录眼中焕发着光彩,“2023年我去北京跟着中国古砚收藏家周同祥先生学习,可以说是他毫不保留的教育,坚定了我要延续古砚制作方法。”师从周同祥先生后,崔小录的技艺更上层楼。镂空雕的细腻、线雕的流畅、浮雕的立体,在他手下融为一体。
面对贺兰石原料紧缺的现状,他带着徒弟们研究“边角料再利用”,将碎石雕成印章、镇纸。为吸引年轻人,他开展科普讲解,教孩子们用刻刀与石头对话。“我还计划开一个个展,出一本有关贺兰砚的书籍。”
采访结束时,崔小录重新拿起刻刀,新一轮凿刻开始了——在紫石与绿彩的交织中,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正被一刀一刀刻进时光里。(宁夏文化馆吴亚娟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卓越新闻人才班温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