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直通一线
煤雕——在裂痕中生长的黑色史诗
2025-09-25 09:38:42   
2025-09-25 09:38:42    来源: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踏入石嘴山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园撖学东的办公室时,浓重的煤尘味扑面而来。

  工作台上放置着形态各异的煤块,撖学东拾起一块巴掌大的煤精石,刀尖顺着天然纹路游走:“煤雕是‘倒着活’的手艺——纸上作画留白为虚,我们留黑为实。”他演示的“十字绣”刀法引起学生低呼:细密的凿点如雨落深潭,在墨色中浮起贺兰山岩羊的轮廓。68岁的煤雕传承人撖学东在一块黝黑的太西煤上专注地运刀,他花白的鬓角,像给岁月蒙了一层霜。

撖学东在工作室专注演示煤雕刀法 马福贵 拍摄

  这种诞生于煤矿城市的技艺,骨子里刻着矛盾。太西煤质地细腻却脆如琉璃,“刀锋逆纹就崩裂,刻一朵花得废十块煤。”除了煤雕,这座城市对煤炭文化的继承藏在细节里:矿山公园的铁轨上,老矿工义务讲解采矿史,连孩子们的课本里,都多了《煤城往事》的乡土教材——这些,都是煤炭文化在新时代的另一种生长。

  “无烟煤、烟煤……这些曾经支撑起我们工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再过十年,说不定它们都变成文物了。”撖学东凝视着窗外那片早已沉寂的洗煤厂遗址,缓缓说道,“我们这代人,是在运煤车那嘹亮的汽笛声中长大的,那些声音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承载着我们的青春与记忆。”

  撖学东的煤雕班接纳了5名上肢健全的残疾人,他们雕刻作品能有一些收入。然而,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巨大差距始终难以逾越。他拿起巴掌大小的煤雕作品:“普通人觉得贵,去年有人坚持只出100元,但成本就已经是100元了。”

  在市场的冷遇中,创新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徒弟们尝试将和平广场的和平鸽、星海湖等图案刻在煤坯上。提及经常在各类非遗文创展上获奖的徒弟们,撖学东脸上多了几分自豪之情。“希望政府多呼吁、多培养,从学生时代开始,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尊重,让他们对非遗技艺有深刻的了解。”(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3级卓越新闻人才班黄维怡 宁夏文化馆张宏亮)

【编辑】:韩太召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