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根基,也是司法服务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沙坡头区人民法院四个基层法庭紧扣基层治理需求、产业发展脉搏与民生保障痛点,探索“一庭一特色、一庭一品牌”发展路径,以生动实践彰显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活力。
宣和法庭:“党建+法治”润泽乡村促振兴
宣和法庭深度聚焦“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司法服务,打造“多元调解+法治讲座+普法宣传”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2021年,永康镇八家村合作社与A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建议协议书》后,四年未获得分红,故诉至法院。宣和法庭受理该案后,立即启动先行调解程序,联合镇政府、人民调解员、律师及村委会代表,经过三次集中调解,用时7天成功化解该批案件,处理案涉款项60万元,既保障了合作社合法权益,又减少了双方诉累。
法庭还积极延伸司法触角,联合永康镇政府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题法治讲座,号召镇村干部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共同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同时,进一步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依托“大地欢歌”秋季村晚平台,为合作社负责人提供专项指导。2025年以来,宣和法庭已诉前化解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民事纠纷30余件,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8次,制定《关于合作社公章、收据等使用规范》等服务保障措施9份,以法治力量护航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柔远法庭:“融合法庭”打造多元解纷新样板
柔远法庭立足辖区园区特点,创新打造“融合法庭”工作机制,将司法服务精准嵌入工业园区。2024年初,某企业拖欠88名工人的工资及社保费用达178万余元,工人们情绪激动地来到法庭驻园区工作站反映诉求,要求立即解决问题。法庭迅速启动“融合法庭+执行局”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执行干警远赴四川成都找到失联企业负责人,并采取强制措施促使企业支付全部欠薪,成功化解了这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纠纷。
“多亏了融合法庭的快速处理,我们才能拿回血汗钱,真的是方便又快捷。”一名拿到工资的工人感慨道。
柔远法庭深知妥善化解园区纠纷,不仅要做好“台上功夫”,更要做好“善后”工作。为此,法庭建立了“法庭+园区管委会+司法所”三调联动机制,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审理全流程,2025年诉前调解成功率达78%,真正实现了解“法结”又解“心结”。法庭还实行“法官每周坐班制”,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让企业“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专业司法服务。
迎水桥法庭:护航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哨所”
迎水桥法庭毗邻沙坡头5A级景区、金沙岛4A级景区,聚焦辖区旅游产业特色,创新建立“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多元联动机制,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在处理深圳某设计公司与沙坡头区某景区的合同纠纷中,法庭充分发挥“121调解法”优势,通过“1次深度共情、2步精准拆解、1套定制方案”,经过三次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解除承揽合同,景区向设计公司支付35000元,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同时,法庭不断完善旅游速裁工作机制,在鸣钟村设立乡村旅游巡回审判点,2025年快速化解旅游纠纷5件,平均审理周期15天。针对旅游经营中存在的游客安全、合同规范等问题,“立审执”三部门协同发力开展普法宣传,及时向景区管理方、酒店行业协会等发送法律风险提示书,助力打造“放心游”品牌,以法治软实力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兴仁法庭:守护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兴仁法庭立足“中国硒砂瓜之乡”产业特色,打造专业化“硒砂瓜法庭”,为辖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又是一年种植季,景某某使用无人机给自家麦田喷洒除草剂时,农药随风漂移,致使何某、李某等5名农户的76亩硒砂瓜地遭受药害,财产损失达20余万元,引发涉多主体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兴仁法庭快速介入,通过专业取证和公正判决,厘清侵权责任,为受损农户及时挽回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种植户的合法权益。
法庭还创新推出“田间庭审+合约指导”机制,2025年巡回审理涉农纠纷9件,为11名瓜农追回拖欠货款60余万元。发出司法建议2份,推动规范硒砂瓜购销合同文本,从源头减少纠纷产生,为“中卫硒砂瓜”品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沙坡头区人民法院以人民法庭专业化建设为支点,通过专业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推动司法服务精准嵌入基层治理网格。四个法庭虽职能侧重不同,但共同践行着“如我在诉”的理念,通过巡回审判、联动解纷、法治宣传等方式,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未来,沙坡头区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法庭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为乡村振兴与基层善治注入法治动能。(通讯员 樊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