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直通一线
从采风所见读懂“工”到“匠”的进阶之道
2025-11-25 08:36:03   
2025-11-25 08:36:03    来源:中卫市总工会

  11月18日-19日,由自治区总工会组织的主题采风活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观察“工匠精神”的鲜活窗口。从大国工匠张玉川、郭从喜的执着坚守,从润丰村以匠人态度促乡村发展提质增效,到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微”驿站的暖心赋能,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让人们看到:从“工”到“匠”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跨越,而是以坚守为基、以创新为翼、以关爱为土壤的成长蜕变,每一步都藏着清晰可见的进阶密码。

  从“工”到“匠”,是把“分内事”做到极致的坚守。“工”是岗位赋予的职责,“匠”是发自内心的敬畏。“大国工匠”郭从喜站在设备旁边,手持满意之作,紧张又自豪地说起为攻克航天级喷管加工难题,以一根头发丝三分之一的精度要求打磨工艺、设计专用夹具将产品合格率从85%提升至99%、手把手带出10多位工匠级别的徒弟,在行业内部散发光热等30余年与钽铌材料较劲的故事;“铁裁缝”张玉川38年手握焊枪,苦练技艺淬硬功,用过焊条超15万根,焊口合格率达99.9%以上,多次直面急难险重抢修任务,术后未愈便垫毛巾勒紧伤口钻入30厘米窄隙完成焊口作业,高温环境下涂洗洁精挤入20厘米管排连续焊接8小时,精湛的高温高压带压堵漏技术,多次在危急关头避免停机停炉事故,按每次事故造成的损失计算,直接挽回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000万元。他们的起点都是普通工人,但凭着“当天活没干完就睡不着”的执拗,把平凡岗位变成了建功舞台。这种坚守,无关名利,只为把每一件产品、每一项工作做到无可挑剔,正是工匠精神最本真的模样。

  从“工”到“匠”,是向“不可能”发起挑战的创新。如果说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亮色。“工”求合格,“匠”求突破。银川金凤区润丰村农户跳出传统种养局限,以坚守深耕农作初心为底色,敢向“靠天吃饭、低效产出”的不可能发起挑战,创新探索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文旅融合新模式,从零散粗放劳作向精耕细作、提质增效进阶,从埋头劳作的普通农户,进阶为懂技术、善创新、精运营的新农匠,用创新亮色诠释从“农工”到“新农匠”的蜕变,让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活力。郭从喜面对数控车床新技术,45岁仍从零学起,快速掌握编程与软件绘图技能,用创新思维破解薄壁长管加工等“卡脖子”难题,打破美日技术垄断……他们用行动证明,工匠精神从来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中迭代、在传承中创新。这种敢于突破、勇于尝试的劲头,让“工人”的身份超越了单纯的技能执行者,成为技术革新的推动者。

  从“工”到“匠”,离不开“娘家人”暖心托底的赋能。大国工匠的成长从非孤军奋战,基层劳动者的进阶更需土壤滋养。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工会打造的户外劳动者之家,给了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在这里,户外劳动者通过便民条能快速了解服务内容,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病了能应急,理发店的免费服务、理疗店的专业义诊、餐饮店的爱心餐、随时可用的雨伞雨披、充电设备与急救药箱,让“谋生”变成了有温度的“工作”。工会不只是提供了服务空间的保障,更搭建了精神归属的港湾——书屋对孩子的温暖看护、移动哨兵的责任感提升、思政课的精神升华……工会的精准服务,就像为“工”到“匠”的成长架起了阶梯,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无后顾之忧地向“匠”的境界攀登。

  此次采风之旅,与其说是一次参观学习,不如说是一场精神洗礼。张玉川、郭从喜用一生一事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大国工匠”的高度;金凤区润丰村靠全链赋能的探索与延伸,拓宽了“工匠精神”的广度;长城中路街道职工之家用点滴关怀,筑牢了“工匠精神”的根基。从顶尖工匠到基层驿站,我们看到“从工到匠”的进阶之道从未缺位:它需要劳动者自身的执着追求,更需要工会组织的精准赋能。愿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坚守中成长、在关爱中进阶,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各行各业遍地开花。(中卫市总工会 刘 慧)

【编辑】:韩太召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