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擦”!伴随手起刀落时的那一声清脆,翠绿的西瓜现出甘甜多汁的红瓤,瞬间,在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份凉爽。
7月7日,平罗县通伏乡金堂桥村的千亩麒麟瓜基地,瓜商李国英正顶着烈日和工人一起收瓜装箱,辛苦劳作的间隙,随手切一个瓜解解渴。
“嗯,这瓜真不错,糖度超过13度接近14度,很甜。”李国英说,他和工人抓紧装箱,争取下午发车,第二天下午或晚上就能到达武汉市,第三天上午武汉市民就能吃到宁夏的麒麟瓜了。
工人们的身后,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瓜棚内,油绿绿的瓜藤上西瓜长势喜人。一颗颗圆鼓鼓的大西瓜被装入红色的纸箱,上面清晰地标注着这些西瓜的完整名号“美都麒麟”。
“今天太热了,大家都辛苦啦!”浙江籍瓜商周锋见到同乡,赶紧递上香烟,以家乡话热络地聊了起来。他说,今天收购的这一车瓜准备发往广东,以后还有可能发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浙江、湖南等地。
各地瓜商纷至沓来,基地的管理者曾军伟根本不愁销路。他告诉记者,宁夏的土质适合种西瓜,且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所以种出来的麒麟瓜糖度高、品质好,在全国各地都有不错的口碑。这不,7月初,基地的第一波麒麟瓜一进入成熟期,瓜商们就都闻讯而来了。
炙热的阳光下,1500多亩的基地里,约3600座钢架大棚汇集成一片反射淡蓝色光芒的海洋。静谧的土地,焕发出热腾腾的气息,包裹着每一颗麒麟瓜,向为它们付出辛勤汗水的人馈赠着最无私的回报。
一年前,这是一片种植水稻的田野,为何今年换了模样?
“去年‘四权改革’,我们再种水稻路子不好走,我们村委会不得不做了一个‘五年规划’从长计议。”金堂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虎一语道破。
2021年10月,按照“谋发展、调结构、促增收”的思路,金堂桥村积极争取扶持壮大村集体资金100万元用于流转村民土地1800亩,开展土地集约化管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咋办?“借鸡下蛋!”
2022年3月,金堂桥村与浙江籍企业宁夏兴贵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在1550亩的田地建设长6.3米宽40米的钢架大棚,形成通伏乡金堂桥村麒麟无籽西瓜种植示范基地。
“这个项目总投资2300余万元,预计实现年产值近3200万元,完全可以回本。”王建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项目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村委会以土地入股创造村集体收入约48万元;基地每天带动当地用工人数超过300人,可实现劳务收入近450万元。
临近中午,村民毛参军拍拍身上的尘土准备回家。从3月18日项目开工至今,他一直就在基地干活,已经挣到了1万多元的工资。“不用坐车,中午还能回家休息,比出远门打工好。”毛参军笑着对记者说。
有了麒麟瓜基地,村子的变化悄然而至。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观念,周边村民也有了务工的场所,闲置的农家院落出租给浙江籍的劳务人员,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尝到甜头的金堂桥村,在产业融合的路子上继续探索,当然也没有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除了麒麟瓜基地,该村还投资141万元购置国有工业用地18.9亩用于申报粮食安全储存项目,预备发展种植、收购、粗加工、安全存储、销售一条龙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另外,我们还有70余亩地搞露地蔬菜种植,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65万元。再谋划一处约6亩地的经济林,附带搞养殖,种养结合……”王建虎谈起金堂桥村的“五年规划”,眼里闪烁着热切的希望。(记者 侯晓杰 朱凤玲 行衍)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