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土地资源,就是打开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平罗县灵沙乡灵沙村依托1.4万余亩土地资源,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拓展多元产业布局,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灵沙村党支部书记马志刚用这句话道出秘诀。
连日来,灵沙村4队村民王桂香天不亮就拎着水壶往西瓜田里赶。去年她把家里26亩地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一年稳稳当当收入2.6万元,现在她在瓜田里打工每天还能挣130元。“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王桂香蹲在瓜苗边上,一边忙活一边念叨着。像王桂香这样既收流转费又挣工钱的村民,灵沙村有500多人,大家都说这是种地种出了新花样。
过去,灵沙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发展基本以户为单位,各干各的,经济效益较低。为破解增收难题,村党支部书记马志刚和村“两委”班子深入调研,创新提出“土地整合+多元经营”发展路径。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盘活土地资源,既拓宽集体增收渠道,又让村民实现土地收流转费和务工挣工资的双重收益,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2024年,灵沙村集中流转土地3100亩,其中,1200亩流转给来自浙江省台州市的种植户发展西瓜种植产业。站在田埂上望去,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工人们正在棚内忙着给西瓜秧掐尖。大棚附近,7亩“试验田”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集体自己种植的西瓜。“今年先跟着浙江的种植大户学习种瓜技术,明年我们打算带着乡亲们自己种。”马志刚说。
不远处的肉牛养殖园区内,传来阵阵“哞哞”声。走进养殖园区一看,自动添料机正沿轨道匀速滑行,精准投送饲料。2023年,灵沙村投资新建了占地15亩的牛舍,并配备了自动拌料机和喂料机,实行科学化养殖,现存栏肉牛106头。养殖园区管理员王会林说:“以前养牛要扛着草料满场跑,拌料、添料把人累得够呛,现在坐在机器上操作就能完成喂料,太省事了。”
灵沙村肉牛养殖园区创新推行“集体示范+农户承包”模式,除了村集体自营的牛舍外,其余全部对外承包。灵沙乡胜利村村民马少波在灵沙村承包了100多亩地建牛舍:“这里能满足我的养殖规模。”更为欣喜的是,这里的肉牛吃的饲料全部是本村村民种植的青贮玉米,既为村民户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肉牛养殖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最近,灵沙村又有了大动作。村集体与一家饲料加工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计划在村里建设标准化饲料加工车间,共享技术和订单资源。“等饲料厂投产后,生产的颗粒饲料将会缩短肉牛养殖周期,原本需要养殖1年左右才能达到出栏标准的肉牛,现在养殖七八个月就能出栏,这又能为村集体和养殖户增加一笔不错的收入。”马志刚盘算着。
灵沙村的传统种养殖业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闲不住的马志刚又开始琢磨“新门道”。在改造一新的领航电商惠民服务中心直播间内,“90后”返乡青年马立业正尝试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宣传灵沙村的农产品,“我们村的肉牛肉羊还有石磨面粉都是主推产品,村里打造的电商直播间为我提供了专业的设备和场地,我更有信心推销家乡的农产品。”马立业说。
“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才能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中更有底气。”马志刚介绍,近两年,灵沙村先后投入80余万元硬化村庄巷道6公里,修缮灌溉渠1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
西瓜种植、肉牛肉羊养殖、电商兴农……灵沙村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撬动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连锁反应。如今,这个曾经产业结构单一的村,正沿着“党建引领、产业筑基、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阔步前行,蹚出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记者 袁佳 马超 韩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