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即日起,石嘴山日报开设“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栏目,从不同角度报道石嘴山市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勇担当的奋进姿态,进一步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新实干、担当作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嘴山篇章贡献力量。
在平罗县高庄乡高庄村的大棚里,常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马学礼,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土生土长的高庄村人。
说起回村当书记,马学礼总笑着挠头。2020年以前,马学礼在平罗县城里开了一家小宾馆,日子过得也算稳当。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当时的高庄乡党委书记杨占斌。杨占斌了解到马学礼是一个踏实负责的人,便主动询问马学礼有没有回村当“带头人”的想法。马学礼起初直摆手,觉得生意做得挺好,怕干不了村里的事。杨占斌一句话戳到了马学礼的心窝子:“你也是老党员了,难道就看着咱高庄村产业发展垫底?路不平、灯不亮,村集体经济还欠着30多万元,乡亲们连头都抬不起来!”马学礼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做点啥,于是咬了咬牙:“干!”
2020年8月,马学礼放下宾馆生意,参加高庄村村“两委”换届选举,成为高庄村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高庄村,村集体有负债,基础设施老旧,各项工作在乡上一直垫底。面对这样的情况,马学礼心里直打鼓,可杨占斌的话和家乡的困境,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马学礼觉得自己干就得干出个样子。
一上任,马学礼就牵住了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马学礼把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吸纳进来,村干部平均年龄降低5岁,平均学历也上涨了。光换人还不够,马学礼带头干,把“板凳课堂”“田间课堂”开起来,村民们围坐一起,学政策、议发展,把心拢到一块。“马书记自己先学一步、先想一步、先干一步,我们跟着干,心里有底!”村干部这样评价他。
村子要变好,就得先整治好环境,完善好基础设施建设。自上任以来,马学礼带领村民整治环境。清理垃圾、美化墙壁、栽树种花、安装路灯……积极争取320万元专项资金,把1080米的巷道铺得平平整整,还安装了260盏路灯。新建成的法治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和小游园,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爱去的地方。马学礼觉得村里的排水坑有利用价值,便带领村民清淤泥、修堤坝。如今,排水坑已经成了面积有8亩的休闲垂钓中心,夏天满池荷花,垂钓爱好者坐满了岸边。
“以前下雨出门,一脚泥!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着村里一天比一天好,大伙心更齐了!”对于村里的变化,村民马生林感触最深。
人心慢慢聚拢,马学礼开始琢磨怎样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马学礼带着村“两委”班子四处跑、到处学,一门心思琢磨怎样让土地生金。他们硬是在撂荒地上“刨”出了第一个希望——年产万吨蒸汽玉米压片项目。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8.8万元,为高庄村发展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尝到了甜头,马学礼的步子迈得更大了。2022年,马学礼带领村“两委”班子争取资金368.9万元,建起8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棚,把火龙果、无花果、樱桃引进高庄村,搞起了“南果北种”。依托大棚的瓜果种植产业,村里还办起了“高庄老巷子瓜果香”旅游节,每年吸引5000多名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村民王兰英在温棚里忙活着,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哪敢想在家门口就能挣上这份钱?离家近,又能增加收入。”如今的高庄村构建集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品种展示体验、创意农业、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研学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产业活了,人气也旺了。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9万元,村民在村里务工就增收40多万元,高庄村真的变了样!
马学礼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肩膀扛起发展重任。高庄村党组织从“二星级党支部”,2024年成为“五星级党支部”。村集体甩掉了30万元负债的沉重包袱,村民的腰包也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位曾经的宾馆老板,鬓角已悄然染上了霜色。“今后,我将继续带领村‘两委’班子探索适合高庄村发展的特色之路,发挥农文旅融合的优势,让瓜果香飘得更远,让每一位村民在家门口的日子,像大棚里的火龙果一样,红红火火!”谈及未来,马学礼满怀憧憬地说。(记者 叶聿琦 王宵)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