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平罗县姚伏镇曙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玉米晾晒场,在阳光照耀下,颗粒饱满的玉米闪烁着金黄的光泽。不远处的蔬菜大棚里,一排排芹菜青翠挺立,村民正忙着采摘。“以前蔬菜成熟了找不到销路,只能干着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正在整理芹菜的村民张立刚笑着说。
从“愁销路”到“稳增收”,曙光村不断探索,让乡村振兴的“曙光”照进现实。2018年,曙光村虽然种植产业发展良好,却面临着“有产业没规模、有产品没渠道”的困境。为打破僵局,该村争取到200万元自治区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流转300亩土地建起10座温室大棚,每年稳定增收5万元;同年,争取的369万元政府精准扶贫资金落地,建成30座扶贫大棚,大棚租金从每棚3600元逐步涨至5500元,既稳住了贫困户的“饭碗”,也为村集体攒下了“发展基金”。
产业规模上去了,新的“烦恼”又来了。2022年,该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060亩,因为没有配套的冷链设施,导致新鲜的蔬菜无法储存而变质,最终被客商压价。蔬菜“出村难”,成了村民增收路上的一道坎。2023年,曙光村迎来了转机,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3万元,助力该村建设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年存储量达1.5万吨的曙光村农产品收储冷链流通中心。自该中心建成以来,曙光村的蔬菜远销上海、安徽等地,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冷链流通中心带来的不仅是销路,还有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每天能挣150元,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做饭,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村民蒋丽媛一边分拣芹菜一边说,像她这样在冷链流通中心务工的村民有近300人。在大棚里打工的农户更是尝到了甜头,除了种植自家的玉米外,闲时来大棚打工,按小时算工资,一小时可以挣14元至15元,两份收入让日子越过越有底气。同时,曙光村还探索出“企业运营+集体统筹+农户参与”的新路径,让曾经的“产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节点”。
改写“旧账本”的脚步不止于冷链流通中心的建设。该村还以“盘活闲置+多元经营”的思路拓展增收渠道。村部的晾晒场、村里的南渔湖、位于邻村高荣村的328亩土地,通过租赁成为“账本”上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党建引领下,“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网格化管理让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这些“软实力”的提升,为集体经济“新账本”筑牢了根基,让乡村振兴的“曙光”更明亮。
如今的曙光村,集体经济账本一年比一年厚实,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余万元,2023年增长到40余万元,2025年预计超过56万元。
一路走来,曙光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而需精准发力、环环相扣。从争取资金夯实产业基础,到引进企业打通冷链瓶颈;从创新“企业运营+集体统筹+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到精打细算盘活每一份闲置资源,这套立足实际的组合拳,正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这里的日子,也正像村庄的名字一样,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稳步前行。(记者 袁佳 芦瑶 马超 实习生 黄雨萱)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