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民生改善的重要依托、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
中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约57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管理水平不高等成了中卫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如何为中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坚强的用水支撑?
中卫市借助“四权”改革的强劲东风,加快推进用水权改革,在控制用水总量、调优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上下功夫,加大水库、淤地坝、蓄洪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全力把天上的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控起来,做足做好水文章,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留住天上水,敲开致富门
当下的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飘着阵阵果香,一眼望去,村口蓄水池蓄满了水,持续滋润着枝繁叶茂的香水梨。“过去,村里没有蓄水池的时候,人喝水都困难,哪有多余的水种树。”米湾村村民李学栋说。
近年来,米湾村先后修建了4座蓄水池,村民们依靠方便、稳定的水源发展起了玉露香梨、香水梨等特色产业,村民收入、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
“实施用水权改革,目的是把用水效率提起来,节约、集约使用水资源,留住了天上的水就能有效推动中部干旱带群众增收致富。”中卫市水务局副局长田建文说。
近年来,中卫市以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综合施策,收集、贮存、使用降水,大力实施滞洪工程,优化蓄滞洪区、防洪水库、排涝泵站等建设布局,在清水河、长沙河、新寺沟等河(沟)道内新建拦洪坝、淤地坝152座,对喊叫水苋麻沟、徐套上流水、红羊石塘源头等沟道141座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推动沟道库坝逐步从“泄洪为安”向“蓄洪利用”转变。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用水权改革来说,各项改革是一个难以割裂的统一整体,融合推进水利各项改革,充分拓展水利发展空间,是水利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因此,中卫市在推进水利改革中,既突出每项改革的主题,又注重各项改革的统筹性、协调性和联动性,围绕“一漠一川两河两山三城”空间格局,全市确定10大类81个综合治理工程,以项目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有效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同时,中卫市启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植绿增绿“三个大会战”,持续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
管住地下水,计量精确到水龙头
今年,自治区明确中卫市地下水资源取水指标为1.04亿立方米,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对此,中卫市认真研究制订地下水管控方案,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评价、规划、管理,推动实现地下水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维护区域水生态安全。
“管好地下水的重点是管好机井。”田建文说,为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卫市不断加大水资源行政执法力度,以地下水督查检查为重点,严厉查处超量取用水、违法违规开采地下水等行为。2020年,关停自备井60眼,安装在线计量监测设备500余台,全市取用地下水总量节约4000余万立方米。
据介绍,这几年,中卫市不断健全用水总量、水耗标准、地下水位管控等约束指标体系,对接近或超过地下水开采总量指标的区域,实行项目和取水许可“双限批”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重点用水户在线监测和控制系统全覆盖,取用地下水灌溉采取计量到井、计量到户管理,实现了地下水资源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统一管理。(全媒体记者 吴小龙 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