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都是随便绣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经过培训,我学会了一些刺绣技艺。做得多就挣得多,一个月能挣上千元。”家住海原县海城街道幸福社区的杨洁是一名听障人士,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今年2月,在海原县残联的支持下,海城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残疾人之家”,杨洁成为辅助性就业的第一批残疾人员工,并学到了适合自己的手艺,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杨洁一起实现就业的,还有社区其他6名残疾人。
“残疾人之家”具备康复锻炼、技能培训、文化娱乐、辅助性就业等功能,热心居民还会帮助照看残疾人。
海原县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残疾人就业创业是“残疾人之家”的一项主要功能。社工们经过前期摸底,发现辖区居民大部分都会刺绣。“残疾人之家”专门邀请本地企业举行技术培训,让大家掌握更多刺绣技巧,刺绣作品可以直接被企业收购。“残疾人之家”相关负责人杨利民介绍,“残疾人之家”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十字绣香包制作、古法制香、刺绣等项目,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签订订单,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海城街道现有残疾人496人,其中重点困难残疾人47人。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今年,海原县残联创新方式,通过“平台+服务”方式,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委托海原县海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辖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对47位重点困难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档”开展专业服务,逐步探索形成以居家照料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服务机构为辅助的助残服务体系,实现辖区所有残疾人参与到“残疾人之家”。
海城街道黎明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成介绍,黎明社区已将132名残疾人纳入“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定制个性化专业服务,精准服务每一位残疾人,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他们乐观生活、自强奋斗。
如今,海原县海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在4个社区建立“残疾人之家”,除了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外,还提供日间照料、基本康复、技能培训、帮扶救助、就业指导等助残服务。(记者 马彦军 刘立涛 范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