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满天黄风天天刮,生生把白天能吹成黑夜。”82岁的“老林业”田风荣说起过去海原县的气候直摆手。
4月26日,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院子里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微微扬起头望着云淡风轻的天空,“你看看现在,天有多蓝?”
4月27日,海原群众在牌路山森林公园植树造林
海原深处大山,曾经风沙肆虐,环境恶劣。一辈辈海原人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在宁夏最干旱的地方,与自然艰难抗争中播种着希望。多年来,海原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海原县已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及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170万亩,全县森林面积由一无所有变为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44%。昔日“黄天”早已变蓝天,当年荒山已然披绿装,海原干部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西湖公园扮靓海原县城
“我当了一辈子林业工人,年轻时做梦都希望能生活在现在这样山清水秀的环境里。”田风荣介绍,他从1959年开始参加海原的植树造林搞生态建设,“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种,风很大,没有水浇,我们年年种、树年年死,年年死,年年种,成活率很低,基本上种每批树能死一半。”他说,当年风沙大,挖出树坑后,大风把虚土全部吹走了,树放进去没有土可填。“风沙大主要是山上绿化少,都是黄山、黄沙,没有植被和森林固定水土挡风沙。黄沙天气从春节开始,一直能持续到五六月份,桌子上天天一层土,吃饭都得吃快点。”
绿染牌路山公园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曾被严重破坏的树木、草场等一步步得到恢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1万亩,投资额10.7亿元。全县地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部分退耕区域树木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南苑公园是海原县城居民休闲健身的首选之地
4月27日清晨,海原县居民刘凤霞与姐妹们相约来到南苑公园跳广场舞。这里百花齐放、树木青翠、广场平整,刘凤霞说,她们一年四季早晚在广场跳舞坚持六七年了,越跳越健康,越跳越开心。“以前这里是县城有名的脏乱差片区,改造成风景优美的公园后,周围居民休闲健身有了地方。”
居民在公园晨练
在生态建设中,海原县不仅抓荒山造林大工程,同时也紧抓关乎群众生活质量的城市风貌精致化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打造休闲宜居的绿色家园。按照“县城融入森林、森林环绕县城”的大绿化格局,先后完成牌路山森林公园、南苑公园、西湖公园、海城公园、西山洼绿化等市民休闲场所高标准绿化。筑牢县城“一绿地四公园”园林绿化景观效果,绿化总面积达6000余亩。同时,按照“一街一品、一居一特色”的绿化思路,对县城内“四纵八横”街道及海盛国际、四季花城、育才小区等居民小区进行绿化,绿化总面积达1500亩,绿化率全部达标。
物业企业组织人员在小区内浇水植树
城市越来越美,乡村也不能落后。海原县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生活环境,按照“道路林荫化、庭院林果化”的思路,坚持基础设施修到哪,绿化苗木栽到哪的原则,以乡镇机关、中心学校、卫生院、农户房前屋后等区域为重点,加大乡村绿化步伐。截至目前,乡村绿化面积达6500亩,筑起了以村镇绿化为点、道路绿化为线的绿化格局。特别是以福银高速、黑海高速以及县、乡、村三级公路为载体的绿色通道树木全部贯通。以西安镇付套村、史店乡田拐村等为代表的美丽村庄示范点绿化效果明显,不仅实现了乡村振兴,同时也起到了增强群众“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