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早上7时40分,海原一中生物老师陈建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虽然讲台下没有一个学生。疫情改变了很多,但未改变他对教育的温度。
打开多媒体设备,陈建科把当天要上的课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拷贝到触控一体机内,又全程浏览了一遍,看看课件内容,特别是视频是否存在显示不全、播放卡顿等意外情况。
检查无误后,他登录宁教云线上教学系统,将高二理科16个班导入在线课堂,并点击“发起直播”。与此同时,各班班主任也同步在线提醒和督促同学们立即进入线上课堂。随即,一堂千人网络直播教学课程就开始了。
海原一中教师正在进行线上教学
教学画面生动流畅、老师声音清晰洪亮、互动学生对答如流,课堂练习在系统自动统计下瞬间显示学生答题正误率……虽然这是一堂看不见学生的网络教学课,但双方都感觉如身在教室般真实而高效。
“11月1日全校学生放假后,学校对每个年级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后开展线上授课。”海原一中副校长马霄鹍介绍,近年来海原县大力改造学校网络环境,使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说,通过千兆网络进校园及硬件设施设备的配备完善,使自治区教育厅推荐的空中课堂、宁教云等线上教学系统运行自如,能够轻松实现线上教学、在线辅导、课后答疑等重要功能。该校对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完成、批阅、授课、辅导、测试、学生上课统计等各环节提出严格要求,有效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海原县共有师生9万余名,本轮疫情以来,该县教育系统以“方式多元,内容多维、标准不降,质量不减”为目标,全面启动学科教研员包抓片区、学校和班级制度,学校领导和校级教研团队包抓学校、年级、班级、学科、教师、质量的“六包”巡课制度。各学校实行“一校一案”“一生一策”,制定《在线学习方案》,组织教师利用学校录播教室、智慧教室等资源优势,进行校级“1+N”直播教学、“电脑(手机)+电视”混合式教学、课堂解难答疑和布置、批阅作业。
线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家庭活动
该县还将线上家长会纳入学生居家学习课程体系,组建县级心理疏导志愿服务团队,定期举办线上心理辅导讲座。组织开展线上升旗仪式、亲子活动、剪纸、唱歌、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课程,使学生劳逸结合。为偏僻地区和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上门网络服务、开通线上教学免费网络流量,确保线上教学学生一名不少,师生看课一节不漏。
近年来,海原县大力推动“千兆进校园、进班级”,乡镇中学、中心学校“五百兆进校园、进班级”,完全小学“三百兆进校园、进班级”、教学点“二百兆进校园、进班级”,实现城乡教育数字资源全覆盖。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正是得益于我们这几年大力创建‘互联网+教育’区级示范县的建设成果。”海原县教体局负责人马天科介绍,2019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1.17亿元,配备触控一体机872套,建设在线课堂教室、智慧教室、创客教室、VR室等一大批“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实现全县所有学校网络宽带和专递课堂、所有教室触控一体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智慧教室和一线教师备课计算机“五个全覆盖”。
“大家看看这幅画属于3种色彩表现形式里的哪一种?”美术老师虎林展示出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作品《呐喊》。
“属于表现色彩!”学生们齐声回答,兴趣盎然。
“互联网+教育”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不同的是,这是一堂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在线互动课堂。老师在海原五中的智慧教室上课,在线听课的是该校学生和远在数十公里外乡下的郑旗中学学生。
郑旗中学八(2)班学生韩雪花进一步在线补充了她的答案:因为我看不懂这幅画,比较抽象。
“是的!”虎林肯定了韩雪花的回答,并通过图片中大自然当中的色彩及其代表的含义,向同学们介绍了艺术鉴赏中色彩的感染力和绘画的表现方式。
每逢这样的城乡结对在线互动课堂,郑旗中学的学生都格外喜欢。因为这座建校半个多世纪的中学,迄今都没有一名专业美术教师。
海原县建设海原一中等“互联网+教育”区级示范校4个、标杆校3个,建设海原三中等县级示范校5个、标杆校2个。建成区级网络名师工作室6个,市级网络名师工作室18个,县级网络名师工作室36个。逐步形成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县城学校带农村学校,采取“一拖二、一拖N”等方式,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通互联,缩小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