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鲜花港一饱眼福
银川国际鲜花港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辐射影响力最强的花卉展示集散中心之一。这里占地面积440亩,建筑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集花卉苗木批发交易、冷链物流、科普博览、培训基地,休闲观光于一体,是银川花卉产业标志性建筑群。
走进银川爱必达花卉产业示范园区,整齐摆放的鲜花幼苗一望无际,多个花卉品种映入眼帘。工人们有序地忙碌着:扦插、扩繁、浇水、打包……大家各司其职、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得有条不紊。“来,帮我照一张!”“好美的花儿。”大家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四周的景致,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摄留念。
“爱必达花卉产业示范园区温室设施采用欧洲A15类玻璃温室设计标准,执行严格欧洲生产标准。引进荷兰schulus⁃es等欧洲5家育种公司的优质玫瑰种苗和技术,以迷你盆栽植物栽培为生产目标,全程由计算机组控制温室内小气候、水肥,补光等系统,实现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智慧管理,利用小米公司成熟的网络支持,成就全新的产业模式。”讲解员王竞告诉记者,爱必达主要生产开花类盆花,年产量1000万盆,产值8000万至10000万元,每个盆栽8元至10元,平均每亩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利润2000万以上,税收超过300万元/年。爱必达主要通过各大城市事业合伙人、电商、超市进行销售。
在占地面积155亩的宁夏宏茂园艺基地,采访团不禁为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赞叹。高大明亮的温室生产区,一株株绿油油的兰花幼苗攀爬而上,淡雅的幽兰婀娜多姿地挂在苗叶间。这个北方最大的蝴蝶兰反季节催花基地可年产100万株反季节成品开花株。
宁夏宏茂园艺基地4个智能连栋玻璃温室共计75亩,附属设施11亩,主要生产蝴蝶兰、红掌、玫瑰、菊花等花卉。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以上,亩产100万元以上,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人以上,间接带动就业500人以上,带动周边和全区农民种植花卉500户以上。
银川花卉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参观花卉产业时,兰州晨报编委李海生不停地用手机记录着眼前的画面。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来宁夏,去的地点与上次不同,对宁夏又有了新的认识。“这里不光有花卉产业,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超乎想象,强劲的发展势头让我期待对宁夏更深入地了解。”李海生道出了现场不少媒体人的心声。
“第一次来宁夏,时时兴奋,处处新鲜。以前总在电视里听到‘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但几乎没有什么亲身感觉,现在身处其中,满目都是亮眼的绿色,随处可见湖泊的波光,一切都变得那么具体,那么真切。特别是参观鲜花港,好似徜徉绿的世界,犹如游弋花的海洋。真的没想到,在塞北,竟然有一处这样的所在。”楚天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张仕武兴奋地感叹道。
花卉业既是美丽的公益事业,又是绿色的富民产业。宁夏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省区和特色产业的优势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鲜切花、盆花、花坛花和绿化观赏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体系。同时,“西北花卉看银川,银川花卉数兴庆”,现在,兴庆区各类花卉总面积已达到5127.2亩,花卉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左右。
目前,兴庆区已建成花卉示范园区12个,花卉示范村9个,花卉苗木市场5个,有21家花卉企业、花卉合作社、协会落户兴庆区参与基地建设和花卉生产,带动农户1500户左右。花卉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成了鲜切花类、盆栽植物类、观赏苗木类、休闲观光齐头并进的态势。
花卉经营主体多样化,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从以农户为主的经营主体,逐步增加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了“规模种植经营主体+花农+基地”“规模种植经营主体+示范园”的经营模式。花卉产业在农产品种植的基础上增加了以花卉观赏休闲概念性内容。今后将逐步把传统分散种植模式向集约化、园区化、国际化方向转变,经营方式从注重生产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方向转变,加快生产环节和服务业衔接融合,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花卉产业持久力。(记者 樊卓妮)
8月7日,在兴庆区银川国际鲜花港,来自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总编们面对花海拍照留念。本报记者 武晓瑜 韩胜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