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银川市城区公安分局给金龙饭店113名农村户口职工签发了不带粮食关系的城镇户口,这是我区首批“口粮自理”的农转非户口。当时,银川这一举措成为宁夏乃至西北五省(区)率先改革的城市之一。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实行了20多年的蓝印户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想当城里人一度是难题
在电视连续剧《户口》里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村姑卢凤荣嫁给了城里青年田立新,尽管卢凤荣美丽贤惠又能干,但由于是农村户口,婚后数十年里,卢凤荣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对“农转非”批复的期待中。
等待多年无望后,卢凤荣几经周折花钱给自己和女儿办了“农专非”,用她自己的话说“终于成城里人了”。但突然有一天。卢凤荣发现派出所门前排了上千人的队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本埠升级地级市,人口增容,每个农民只需花5元钱即可办成农转非户口。站在派出所门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卢凤荣喜极而泣。
让卢凤荣魂牵梦绕半生的,正是蓝印户口。
1992年,为了缓解“农转非”指标过少和大量农村人口要求进城落户的矛盾,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蓝印户口正式出现。“蓝印户口的出现,解决了在城市打工的务工人员,能获得更多其他好工作的机会。”今年63岁的王福魁,曾任银川市公安局户政科副科长,经历并见证了蓝印户口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过程。
王福魁说,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印章为蓝色,与办理非农业户口适用的红色印章不同,故而被称之为蓝印户口。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银川市一名个体老板开办了赫赫有名的金龙饭店,当时招了113名农村女性来饭店当服务员。为能将这些人留住,老板承诺解决她们的户口问题、
在当时,拥有城市户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为解决这些人的户口问题,金龙饭店老板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但在那时,宁夏还没有这个先例。以银川为例,整个城市只有一半的城市户口指标,想得到城市户口,谈何容易。
113名服务员率先办蓝印户口
之后,随着国家户籍政策逐步放开,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开始办理蓝印户口。
在许多地方,蓝印户口成为商品房的推销手段之一。而拥有蓝印户口的人,在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就业、申领营业执照等方面,基本上可以享受与当地常住城镇居民户口人员同等待遇。
王福魁了解到,上海实施了户籍政策改革,外地人或拥有本地农业户口的人,可通过投资、买房等途径获得蓝印户口。既然外地有了这种做法,为何银川不尝试办理蓝印户口呢?这样有需求的人就能享受和城市户口一样的待遇。
借鉴上海市的做法,王福魁起草了办理蓝印户口的相关规定。两市唯一有区别的是,银川市的蓝印户口是不带粮食关系的城镇户口。“金龙饭店属私有经济,而这在当时又是一种新的形式。”王福魁说,为此,相关政府部门专门作出批示,尽快落实,争取为这些人办理户口。当时,他和同事一起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确保为这些人打开一条新的渠道。
很快,银川市公安部门为113名服务员成功办理了蓝印户口,这一做法也引起了周边省区的注意。
“效果很好,没想到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户籍路子!”王福魁回忆,兰州市公安部门很快就有人联系他,要来银川取经蓝印户口政策的制定。他本以为两人只是简单地在电话里聊一聊,没想到第二天,兰州警方就派人来学习了。
随后,银川市政府决定对在银川务工、经商、办企业、购买商品住房的农业户口人员开办城镇蓝印户口,希望以此留住人才、发展经济。
蓝印户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然而,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00年之后,由于大城市承载力超负荷的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取消了购房入户政策。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在我国,蓝印户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蓝印户口政策开始出现;九十年代,开始迎来推广高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城市又逐步取消蓝印户口政策,直到目前全面取消。
“而它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王福魁说,蓝印户口一直未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只是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但是蓝印户口的推行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比如拉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加强社会稳定等。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蓝印户口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例如,很多城市实行购房落户政策,使得购买到当地符合一定条件的住房,几乎成了外来人口获取城市户口的唯一途径。一时间,给外地人员办理蓝印户口,成了许多地区出售商品房、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虽然蓝印户口带来了很多待遇,但实行没几年就停了,基本上就是昙花一现,没多少人知道。”王福魁称,在银川市,拥有蓝印户口可以在国营单位上班,打工可以优先录取,但不好的一点就是,从农村来城市办理蓝印户口不带口粮,所以好多人逐渐不愿办了。到最后,银川市只有不到200人办理了蓝印户口。
于是,从跨入新世纪的那一年起,曾经在银川市一度时兴的蓝印户口,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