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家里家外、街头巷尾经久不衰的话题。
60年的时代变迁,在银川这座汇聚了宁夏各地特色美食的城市,既有镌刻历史痕迹的老字号,也有紧跟潮流的时尚,既让人们在回忆中找寻记忆,也让人们在耳目一新中大快朵颐。
美食作家王西平说,他至今记得10岁左右在老家吃的麻麸包子:麻麸用石磨磨碎,拌成馅料包成包子,这种食品很久没有再吃到过。近年,有几家餐厅上了这道面点。如今,人们对口味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他说,粤菜、川菜流行过后,又回归到本地特色菜,将传承做好,将改良融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是宁夏餐饮要找寻的美食之路。
“我们现在也面临转型,从商务、高端向百姓小餐饮转变,尝试做日本寿司、海南特色椰子鸡之类的时尚小特色。”宁夏餐饮协会副会长、多家餐厅股东乔文伟说,宁夏餐饮行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包罗万象,既有从小摊成长为大店,经历了风风雨雨,用两三代人坚守换回的老字号,如仙鹤楼、德隆楼,也有林立在银川万达、大阅城内的新型快时尚餐饮;既有进入宁夏市场的海底捞、牛排西餐等外来品牌引领餐饮进步,也有用特色手艺、靠辛勤劳动养活一家人的小饭馆、小摊点满足人们的味蕾。
可供购买食材的地方,除了传统、大众型的银川北环批发市场,也有物美、麦德龙等提供进口食材的大型超市,还有京东、淘宝等网上通道。一个订单,法国吉拉朵生蚝、日本神户牛肉等国外食材就能汇聚银川。“宁夏的宁味夏语餐厅等品牌餐饮也在摸索打开区外市场,为走向全国努力。”乔文伟说,北京有不少客人因“宁味夏语”来到宁夏旅游,餐饮品牌也是城市名片,凡是能挑逗人们味蕾的食物,都会让人们对一座城市产生向往之情。(记者 刘惠媛 马 楠 文/图)
上世纪80年代,去银川迎宾楼用餐是奢侈和高消费的代名词。(宁夏日报资料照片)
吴忠早茶成为宁夏人的早餐新时尚。(宁夏日报资料照片)
国际连锁酒店的进驻,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如今的餐厅,雅间为亲友聚餐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一家烘焙店的操作间内,老板为蛋糕进行最后的撒糖工序。
蒸、煮、炒、炸、焖、涮、烹、煲等多种烧菜手法,丰富着市民的餐桌文化。
人们对食材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无公害产品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