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兰家的“飞马”牌铁皮暖壶。
你家里用什么盛饮用水?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多功能饮水机,可是你知道吗?曾经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暖壶是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现在,虽然暖壶已不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但只要提起它,总能勾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铁皮暖壶收藏41年依旧锃亮
7月4日下午,记者在68岁的宋厚兰家中见到了两只“飞马”牌铁皮暖壶。湖蓝色的底色上印着两朵色彩绚丽的菊花,一朵米色,一朵粉红,下方还有绿叶点缀。虽然已有41岁“高龄”,但瓶身依然散发着光泽,上面的铝制品壶盖亮得能照出人影,瓶盖上印着一匹正在奔跑的马,上面印有“飞马”字样。
宋厚兰告诉记者,这对暖壶是她结婚时的嫁妆,由于太过喜爱,她一直没舍得用,又另买了别的暖壶使用。
宋厚兰从小在海原县长大。她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暖壶已经出现,但条件不好的家庭根本用不起,只能在大瓷壶外套一个棉壶套给热水保温。十几岁时,家里经济状况稍微好转,父亲才为家里添置了一个外壳用竹篾编织的暖壶。暖壶瓶身上有一个大大的竹制把手,瓶胆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竹篾里面,瓶塞则是软木制成的。“竹篾暖水瓶外表不漂亮,但特别耐用。头一天灌的开水,第二天上午喝的时候还很烫嘴,到了夏天想要喝点凉开水,早晨出门时就不要给暖壶扣盖,中午放学回家水正好是温的。”宋厚兰说。
后来,随着家庭成员增多,宋厚兰家里又添了一把金属暖壶,“它的外表是镂空的,听说是制作自行车链条的下脚料。”宋厚兰说,那时人们生活不富裕,对生活用品格外爱惜。使用暖壶时,瓶底竹子裂了,用铁丝绑一绑继续用。怕瓶身竹壳腐坏,就在竹子上刷一遍漆。“如果我们淘气打翻了暖壶,轻则被大人骂,重则就是一巴掌。”宋厚兰笑着说。
一对铁皮暖壶用了她半个月工资
转眼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铁皮暖壶开始引领风骚,外壳印有牡丹、龙凤呈祥等图案的备受人们青睐。这个时候的暖壶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被人们当做礼品馈赠亲朋。
“朋友同事结婚,几个关系好的凑钱买一对暖壶,既经济又实惠。”宋厚兰说,在那个年代,暖壶是一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物品。一对暖壶、一个茶盘、几个茶杯是当年海原女子出嫁的标配嫁妆,她家的这对“飞马”牌铁皮暖壶就是为了结婚准备的。
1977年10月,27岁的宋厚兰准备结婚,别人家嫁女儿都由父母操持嫁妆,可宋厚兰的母亲早逝,父亲又忙于生计,只能由大姐操持这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才42.5元,我把攒了几年的积蓄交给大姐帮我置办,大姐买了箱子、脸盆等生活必需品。”宋厚兰说,当时她特别想要一对好看的暖壶,一天,她和大姐走进海原县一家较大的商店,在角落里看到了这对暖壶。她满心欢喜地提出要买,但售货员却告诉她,蓝色的是样品,不卖,只能买另一对粉红色的。
当年结婚挺流行大红色、粉红色龙凤呈祥的暖壶,但宋厚兰就想买个不一样的。最后,在她和姐姐的再三央求下,售货员终于将这对蓝色的暖壶卖给了她。“这对暖壶售价26元,花了我大半个月工资。”宋厚兰说。
怀旧风潮带动老物件收藏热
作为那个年代的标配,铁皮暖壶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这种暖壶也有缺点,用的久了铁皮外壳就会生锈,于是塑料压力暖壶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压力暖壶配有带压力的壶盖,想喝水时轻轻按压几下就行,外形美观,使用也方便。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塑料暖壶和不锈钢暖壶成了暖壶界的新宠,尤其在大学校园,提着塑料暖壶排队打水成为一景,男生们为了追求心仪的女生经常主动帮她们打水,有时甚至会把这个女生全宿舍的水都打好。时至今日,多功能饮水机、电水壶等时髦玩意儿又成了年轻人的新宠。7月3日下午,记者在大阅城新百电器看到,各种功能性的电壶成为主打,有断电保温4小时的电壶,还有可以熬煮咖啡、花果茶甚至煮粥蒸蛋的养生电壶,一些功能较多的电壶甚至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水温维持到不同温度,比如将奶粉冲泡用水维持到40摄氏度,咖啡85摄氏度。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暖壶似乎可有可无。”宋厚兰说,她的儿子结婚后在家里装了饮水机,虽然家里也有两个暖壶,但一个月也用不了几次。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印着喜庆图案的铁皮暖壶现在依然有市场。这些年怀旧风潮带动了老物件收藏热,一家淘宝店店主告诉记者,他店里的一些老物件甚至比新的价格还高,一款容量为0.8升的老式铁皮暖壶售价79元,1.3升的竹编暖壶75元,比超市里的塑料水壶还贵,迄今为止已经卖了1300多个。(记者 王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