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姚伏镇农民在硬化的篮球场开展活动。
2003年2月24日,全国首创的宁夏“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全面启动。宁夏第一个“文化体育工作站”在银川市大新乡成立。(见《当代宁夏历史纪年》)
“没有农民健身,就谈不上全民健身;没有农民小康,就谈不上全民小康!”宁夏体育局原局长乔毅智谈起2003年起在宁夏农村乡镇开展的“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感慨良多:“之所以‘宁夏模式’能取得成功,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复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一定要对农民兄弟有感情,要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眼里在盼什么……”
一份特殊的捐款清单
“宁夏农业人口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长期以来,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成为制约农民文化体育活动的瓶颈。调任宁夏体育局局长后,我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农村体育活动?那些年但凡去过农村的人,都曾看到这样一种现状——大部分村子里没有人跑步,没有人打球,没有人进行体育运动。农闲时,农民们聚在一起没事干,只能晒太阳、喝酒、打麻将……大家都说农村是‘体育沙漠’,激不起什么浪花。体育局也曾做过多次调研,想要改变农村的体育现状,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如何破冰,这是当时工作的难中之难。”
“2002年我带队考察农村体育工作时发现,一方面农民需要体育活动,一方面由于缺乏场地、设施和组织,农村体育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我了解到平罗县宝丰镇7个村子有22个篮球场,都是农民自建的,农民自己捐钱自办比赛,场面热火朝天令人震动。时至今日,我仍收藏着一匹特殊的红布,这匹红布上记录着平罗县通伏9队农民2002年自发举办篮球赛的捐款清单,每户都捐了钱,虽然只有10元8元不等,但却透露出群众对体育活动的热心。”
通过调研,宁夏体育局工作人员发现,篮球运动在当地农村开展比较普及,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项目之一。但是广大农民体育健身的需求与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此,体育局决定自2003年起,在全区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
部门联动 破解坚冰
有了“体育下乡篮球进村”这个想法之后,如何实施又是个难题——谁来管理?谁来组织?经费又从哪里来?
“也许曾经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终于有了清晰的想法:农村缺阵地,但乡乡都有文化站,如果能联合文化厅,体育部门就可以在不多建阵地、不多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将体育触角伸向农村。体育部门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划拨活动经费,由文化部门把农村体育搞起来,实现双赢。”
“我带着这个想法与自治区文化厅进行了接触,双方一拍即合,两厅局很快于2003年初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建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发展的通知》,将宁夏原有的乡镇文化站更名为文化体育工作站,文化体育一起抓。各乡镇都要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积极组建农民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使农村体育工作有可靠的组织保障。自治区体育局每年拿出部分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乔毅智说。
根据“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建设规模分为乡镇级工程和村级工程。乡镇级工程要求每个乡镇建有1200平方米以上、以篮球场地为主的文体广场(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简易灯光场地、国民体质测试点或室内健身房。自治区体育局为每个乡镇捐赠篮球架1副、乒乓球台2副及健身路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器材。乡镇政府负责硬化场地和组织施工;村级工程要求每个行政村建有一片标准篮球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硬化场地或简易灯光场地,自治区体育局为每个行政村捐赠篮球架1副。工程资金采取体育彩票公益金、受赠地区政府资金、有关部门和受赠单位资金共同投入的方式解决。
“银川市大新乡是‘体育下乡篮球进村’的第一个受益点。我清晰地记得2003年2月24日下午3点,几百名农民用喧天的锣鼓和热闹的鞭炮,将价值4万元的体质测试仪和室内健身器等体育器材迎进了刚刚盖好的文化体育中心。农民脸上的那份欣喜和兴奋让人难以忘怀,也是那一刻让我意识到这个工程的影响将是有益而长远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乔毅智依旧心潮澎湃。
人人共享体育之光
2003年8月,受农村集中送奶点的启发,宁夏又率先在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选择了一批热爱体育、关心公益事业、家庭和睦、群众关系好,并具备一定体育场地条件的农户,试行创建了“文化体育中心户”。镇党委、政府和体育部门为“中心户”订购报刊、科技文化图书,配置了球类、棋牌等体育器材,为附近农民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使“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延伸到户,落实到家。体育局采取措施,及时对“中心户”的做法予以支持和推广。通过开展对口帮扶,城乡联动,在利通区102个村创建了318个“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许多农民积极争办“中心户”,自己投资购置体育健身器材,其中投入最多的一户达30多万元。
在乔毅智提供的资料中记者看到,自2003年2月起,体育局共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4期“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为全区101个乡镇、2600多个行政村、1600多个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捐赠了体育器材。全区初步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建有一片以上篮球场的目标,53%的乡镇文体站在体育局的支持下,增添了体育场地,改善了体育设施,让体育之光人人共享。(记者 闫晶/文 乔毅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