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西华山北麓的哨马营遗址处,浓密的山雾缓缓在山峦间蔓延,五株古旱柳在哨马营干涸的河床分布,不远处,“在山走动的地方”几个大字印刻在山坡上,像是在向游客讲述那段灾难的历史。
1920年海原“环球大地震”,震级达到8.5,烈度12,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夺去了27万人的生命,震波甚至绕地球赤道三圈,余震持续了三年。在如此剧烈的自然灾害中,古柳大多因地表左旋错动而被活生生地撕成两半,左旋位移达0.4m,当地百姓后称其为“震柳”。五株震柳遭受地震侵袭,枝干大多开裂弯折,树皮粗糙、多皱,起伏不平,树根从泥土中裸露出来,扭曲着,盘绕着,布满了深深的裂纹,显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坚韧。
“其实这里原本有七株旱柳,是明朝弘治年间种植的,树龄约有500多年。”海原县林草局种苗股股长杨占虎介绍,哨马营原是明朝末代名将杨六郎驻军的地方,当时共栽植了七株柳树,古柳呈 “北斗七星”状分布,用作驻军拴马、乘凉休憩,现存的五株古柳是在大地震后留下来的。
岁月给予古柳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时间的滋养。随着海原县林草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推进,五株震柳被认定为一级保护等级,古柳断枝由撑杆托起,腐坏的树干被防腐涂料包裹,根系养分由输养管道供给,古柳得到了更加科学的养护。如今,古柳高度均在10米以上,尽管树干底部已经中空并呈现出枯朽之态,但上部的枝叶依然茂盛,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从远处看去就像山谷中冒出的几朵浓密的绿云。
“现在每年6、7、8月是哨马营震柳遗址的旅游旺季,全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海原县西安镇范台村驻村工作人员马学清说,震柳的存在,不仅让人们对自然界的生命力充满敬畏,也启示着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不屈。五棵震柳从灾难中挺过来继续生长,成为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同时,它们如今的样态真实地反映了地震中左旋走滑位移的一般规律,对地震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堪称研究地震的“活标本”。因而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者前来打卡观摩,给周边村镇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山谷深邃而宁静,站在哨马营遗址的瞭望台上观柳,只有偶尔的风声和远处传来的鸟鸣打破了这份寂静。闭上眼睛,耳边似乎传来了古时哨马营的声音,马鸣萧萧,战鼓隆隆,这些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五株震柳如同时光的旅行者,它们在风中矗立,身上还留存着古时的气息,让人不禁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实习生 黎霁玥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