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雨后更添绿意的贺兰山,成为人们热衷的打卡地。微雨中,贺兰山上雾气渺渺,植被舒展,啾鸣阵阵。痊愈后的贺兰山,毫不吝啬地奉上了更多绿色,父亲山的身姿愈加挺拔巍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至理箴言在宁夏的有力实践,才现今日山河复绿。
当美丽幸福“具象化”
9月18日,汽车穿行在大磴沟,两侧山体新绿丛丛,火炬、沙打旺等生机盎然。经过生态修复后的山体呈“梯田状”,上面覆有网格,防止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也有利于撒播草籽——这是当地摸索6年的植绿经验,将树木成活率从半数左右提升至80%以上。
这些年大磴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放眼望去,分片栽种的榆树、侧柏、柽柳等树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左鸣远 摄
“在贺兰山上种活一棵树很难,砂石遍地,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更何况经过几十年的无序开采,山体伤痕累累。”石嘴山市贺兰山生态保护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万刚带记者来到大磴沟片区改造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座山体,拿出2017年改造复绿前的旧照原地对比,让人震撼。
2017年5月,宁夏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贺兰山石嘴山段因点多、面广、破坏程度深,是整治的重点区域。而大磴沟片区又是贺兰山石嘴山段污染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的区域。2017年以前,方圆30公里范围内,有5家煤矿、45家洗储煤场,开采形成了5处大型矿坑,采矿遗留了10余座渣山,高低沟壑纵深百米。
正在被疗愈的山体。徐佳敏 张唯 摄
时光荏苒,伤口疗愈,山体焕新生。记者视野向西南一转,一汪碧绿的湖在阳光照射下,沉静而耀眼,“这就是网红打卡点‘翡翠湖’,它的前身是一个废弃矿坑。”万刚说,因矿坑水富含钙、镁等元素,才呈现出碧玉色。在石嘴山市境内,有大大小小几十处矿坑,昔日被撕开的伤口,依山就势重塑了地形地貌,疏浚了河道,播撒了草籽,它们被修复后以另一种存在吸引游客,也为山体涵养水源、浇灌绿植。
漫山遍野的榆树、沙枣树、侧柏、樟子松、云杉、蒙古扁桃、柠条、紫穗槐等随风摇曳,马鹿、岩羊等野生动物下山觅食,鸟雀喳喳。“今年雨水多了,环境更好了,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种群分别达到12种和41种,岩羊种群数量从1.8万只增加到4万多只,四合木、沙冬青等野生植物生长范围不断扩延。”万刚介绍。
绿化人员在坡上撒种植绿。左鸣远 摄
沿贺兰山一路向南,抵达银川市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这是一座在废弃矿坑上建造起来的生态酒庄,美酒、美食、运动公园等元素吸引游客打卡、消费。“十一”期间,酒庄每天都能迎来数千名区内外游客,大家徜徉在贺兰山的多彩“画廊”里,听矿坑变酒庄的故事,品贺兰山滋养的美酒。“我在这里住了20多年,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过去乡亲们挖沙石挣钱,靠山挖山,恶性循环,现在都打开了眼界和思路,意识到爱山护山,才能赚得腰包鼓起,我们开民宿、搞采摘、做旅游生意、在酒庄打工,日子越过越好。”10月3日,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村民杨杰告诉记者。
经过生态修复后的山体呈“梯田状”。徐佳敏 张唯 摄
贺兰山下,美丽和幸福被源源不断“具象化”。近年来,我区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同时加大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探索“项目+基金”“修复+开发”等生态治理新路,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双赢。
矿山复绿 山河毓秀
“生产到哪里,复垦绿化就到哪里。”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梅花井煤矿,这是一条铁律。走进梅花井煤矿,眼前是一座花园式矿区,这里不仅有柠条、沙棘、松树等耐旱耐寒植物,还有桃树、杏树、山楂树、海棠树等因地制宜的树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花园式的矿区。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我们先后完成了矿区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92%。”梅花井煤矿党委书记、副矿长秦开银介绍,眼前的花园,是由矸石山治理而来。治理前,煤矸石发热自燃、扬尘污染、采煤沉陷区塌陷等问题困扰矿区发展。“绿色矿山建设,就是企业破解影响矿井高质量发展难题的主攻方向。”
2017年起,梅花井煤矿开启绿色矿山建设。对采煤沉陷区回填覆土复垦、安装供水系统和喷雾降尘系统,全部恢复为乔木林地和人工牧草地。“厂区绿化全部采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矿井水等再生水,既要让矿山复绿,也要精打细算,严格管控黄河水的使用。”梅花井煤矿党委副书记李朋说,要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在实处。
“以前工人下井一天‘满面尘灰烟火色’,现在实现了煤炭开掘全过程封闭化操作,并对全作业段面除尘、洒水、降温等。监测系统对井下实时监测,确保安全生产。效能管控平台为科学高效生产提供研判依据。”梅花井煤矿副矿长、安全总监李立波介绍。
调度室。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绿色矿山建设靠创新驱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应用,为梅花井煤矿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转型赋能、环境解压。针对中厚煤层及厚煤层共存的现象,企业采用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沿空掘巷方式和沿顶沿底开采工艺,做到应采尽采,减少煤炭资源浪费。近年来,矿井采区回采率提高了8%。实施“引气入矿”工程,先后将5台燃煤锅炉更换为燃气热水锅炉,每年节省原煤消耗1.3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7800吨,二氧化硫减排25.5吨,氮氧化物减排22.2kg,粉尘颗粒物减排33吨。运用油气双回收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为职工洗浴提供热水,减少碳排放。规划利用附近的鸳鸯湖电厂余热供暖;利用生态修复的空地建设光伏项目,满足企业白天用电需求等。
员工也形成了绿色发展的共识。针对一线员工的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优化流程设计等,企业每季度最高奖励1万元。对每月节能降耗、创造效益最多的班组进行奖励,厂区生态修复的绿地,搭配健身设施,成为员工团建聚餐的“后花园”,凝聚起了绿色共建、美好共享的企业文化和向心力。
厂区生态修复的绿地,搭配健身设施,成为员工团建聚餐的“后花园”。徐佳敏 张唯 摄
“通过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我们解决了一批想解决而长期没有解决的生态环保历史遗留问题,高质量完成了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储煤棚封闭、煤场喷淋降尘等8项重点生态环保工程,实现矿井水零排放,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年使用生活水可节约8万立方米,矿区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秦开银说。
工业遗址 浴火重生
火车行驶在大磴沟,近年来,一条坐慢火车游工业遗址的旅游线路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左鸣远 摄
国庆假期,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坐上绿皮小火车,踏上一段回忆时光之旅,穿越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场景,感受这座小镇因煤而兴时的高光时刻。红光市场、和美芳百货大楼、和平录像厅、幸福裁缝铺……一个个带有时代印记的地标建筑和名称,怀旧气息扑面而来。“我从小在石炭井长大,父母都在矿上工作,这个假期陪父母来转转,保留下了这些老街老房老建筑,现在看深有感触。”10月4日,游客张晓茹说。
完整留存的工业遗址,成为这个因煤而废的小镇再次爆火的蹊径。作为电影《万里归途》取景地之一,石炭井贡献了诸多“名场面”。
小镇一角。徐佳敏 张唯 摄
今年62岁的葛义红见证了石炭井的昨天和今天。曾经10多万人的小镇,如今只有常住人口百余人。“2017年以前,街上天天下灰,干净衣服都穿不了。周边的煤矿关闭、山上绿化以后,才有了现在的光景。我留下,是因为舍不得这里,他们也需要我。”葛义红说。她现在担任环卫站站长,另一哥身份是为来拍摄影视剧的导演提供选址、协调等服务的。“为矿上工作了一辈子,没有人比我更熟悉这里,他们要什么场景,我能帮助他们很快找到匹配的地方。”葛义红说,她希望留在小镇,看它重振辉煌。
保留的东方红照相馆。徐佳敏 张唯 摄
“这里保留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学校、医院、商店、街路、火车站等完整的工矿行政区遗址,是拍摄现实主义、军旅生活、怀旧年代等影视剧的选址上佳之地。我们的目标是将其打造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基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党工委书记翟磊介绍,截至目前,已有《万里归途》《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天坑》共有40余部剧到此取景拍摄。
红光市场,影片《万里归途》取景地之一。徐佳敏 张唯 摄
“‘火’起来的小镇,还需要更多内功。”翟磊说,这里每年吸引十多万人前来研学、参观、旅游。工业遗存要想成为文旅富矿,唯有守正创新。除了要进一步盘活资产资源,还需要不断植入新兴业态,未来将探索把研学、文化、非遗、商业、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业态载体、提升品质,将开放式空间打造成为融特色商业娱乐、文创体验展销、影视企业孵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持续举办贺兰山汽车越野拉力赛、贺兰山徒步游等赛事活动,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影响力。与周边沙湖等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信息共享、合力推广,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宁夏日报记者 徐佳敏 张唯 左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