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城和“母亲山”南华山的距离是7公里。驱车行至山门处,会被眼前的秋景所震撼。进入秋季的南华山层林尽染,山峦起伏间,满目绚烂。
南华山作为黄土高原西部的重要绿岛,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宁夏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宣教科科长虎卫军回忆,历史上的南华山林木曾因遭到大面积砍伐,导致天然次生林减少,剩下多是以桦树为主的乔木。20世纪90年代前,南华山还曾是一座牧山,山体大部分以草原为主。不仅当地村民放牧牛、羊、马等牲畜,甘肃那边的牛羊有时也会翻山越岭到这边度夏。
1993年,随着海原县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指挥部成立,当地开始实施10万亩水源涵养林项目,林场职工以五桥沟为起点,通过近自然模式实施原生树种重新引入的方式,开始一场漫长的生态环境“修复之旅”。
虎卫军是海原人,他笑言自己在海原县城读书时,一次都没来过南华山。直到1990年工作被分配到这里后,便扎下根来,在30多年间亲眼见证了南华山的变化。“记得刚来时山上的林子稀稀拉拉,经过一代代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是满山的树了。”虎卫军指着旁边一株十几米高的树,自豪地说,“你敢信吗?这是本地树种之一的沙棘。如今环境好了,这样的灌木长势特别好,都可以拿去做房屋的椽子了。”
多年来,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令南华山进入彻底的休养生息,随着年降雨量逐渐增加,这里固碳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也进一步丰富。
“所谓五桥沟,其实就是海原八景里的‘五泉竞列’。”虎卫军说,其中的四桥沟最为出名,不仅因为这道沟水流最大,更源于它曾是海原县城赖以为生的水源地。如今,四桥沟的路边埋着管道,在作为海原县县城补充用水之余,也更好地保护了水源。
步行在四桥沟的木栈道,恍若身处世外桃源。漫山遍野的树将枝干纷纷伸向天空,绿茸茸的地面上随处可见一簇簇白色野蘑菇,时而还能看到狐狸留下的粪便和野猪打滚的痕迹。
“以前这里没有红腹锦鸡,这两年红外相机也拍到了。”虎卫军说,南华山管理处今年还计划从江苏引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准备进一步增加南华山的生物多样性。
省道103将南华山保护区分为两半,从中延伸而过。道路一侧,科考人员丁旭和马小军正拿着捕虫网收集昆虫。两人是宁夏大学农学院的研一学生,和其他师生组成四个科考小组,自今年6月开始每月都会进山几次,着手对所有昆虫种类进行采样。
“像蝗虫,蚂蚱等直翅目昆虫和蚜虫,蚧虫,蝽等半翅目昆虫,都是我们采集的对象。”丁旭说,科考主要是为了调查南华山的昆虫多样性,而保护区也能凭借和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后者的数据分析支撑可以对南华山生态环境提升去更好地“有的放矢”。
在南华山保护区,大多数护林员已“升级”为林管员。“林管员除了防灭火主业外,还要熟练掌握林区有多少树种和草甸,能很快地辨认出各类动植物。”南华山管理处主任张维军告诉记者,除了提升林管员的素质和能力,南华山保护区还对各个管理站的硬件设施和防灭火设备进行了更新,并建立起“五网共防”机制,通过全天候管理责任体系、全自动喷淋系统、全链条阻隔网络、全覆盖监测系统和全时域防火格局,有效提升火灾应对能力。同时,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调度中心智慧平台、机房以及无人机等科技设备的加入,也以“机防+人防”的方式,加大了对保护区内森林防灭火、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的监测。
如今,南华山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升到了30.37%,植被覆盖度达95%以上,主要泉水地表径流达600万吨。这颗中部干旱带的绿色“明珠”,在当地林草人久久为功的努力下,再度焕发光彩。(宁夏日报记者 白茹 李涛 乔新宇 张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