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牛(银川)乳品有限公司(简称:蒙牛银川工厂)庞大的生产中枢,财务负责人李芳的目光紧锁在跃动着无数数据点的大屏上。日产能高达1800吨的乳业要塞里,全自动灌装线如银色巨龙般静卧,利乐包在机械臂间翻飞,激光以每分钟400次的频率检视着每一包产品的完美。牛奶汩汩流淌的韵律之下,另一股无形的数据洪流沿着光缆奔涌——每一份原料采购凭证、每一笔物料消耗记录、每一条物流发货订单,都正悄然汇入企业财务的智慧中枢。
智能哨兵:风险防控的“数字雷达”
“过去税务自查,真如大海捞针”,李芳指着屏幕上实时交汇的SAP业务数据流、纳税申报表与过程管理报表告诉记者。在2021年,蒙牛银川工厂收到千户集团风险排查,排查后发现存在指标异常情况,如在建工程减少额与房产原值增加额差异偏大,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异常等问题,此类指标风险在工厂日常管控中未及时发现。如今,SmartBI系统化身精密“雷达”,111个税务风险监控指标持续扫描着企业运行的每一组数据。2024年,系统精准捕捉15次数据预警,其中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时敏锐发现“自产产品用于市场推广未进行视同销售纳税调整”的异常信号——原来是税务会计遗漏。财务主管张彩丽随即进行调整,避免了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所得税风险,一场潜在的风险被及时化解。
“您看这张《印花税查账征收底表》,底表数据通过SAP系统中每一笔交易、每一组数据自动生成,在印花税管理领域更带来效率跃升。”税务会计马维瑞告诉记者。在传统印花税管理模式下,手工筛选合同中的应税条款需逐份查阅,每月2天的处理周期导致税务申报时效性差,同时依赖会计对税目的主观理解,存在着判断错误的风险。蒙牛银川工厂通过SAP系统实现了印花税自动计税功能,将人工处理周期从每月2天压缩至小时级,显著提升申报时效性,同时规避人工筛选的疏漏风险,在提升效率80%以上的同时,将税务合规率提升至99.5%以上,再叠加人工审核及纠偏,彻底解决传统模式下时效滞后、主观误判及数据计算过程留痕缺失三大痛点。
财务负责人李芳告诉记者:“公司的业务人员频繁更换,新人难以快速掌握工作要求,导致费用报销入账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蒙牛历时16.5个月形成《业财一体化标准手册》,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标准化、系统化、可视化的规则体系,将复杂的财税政策拆解为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7个业务环节的标准化动作,使业务人员在操作中自然触发合规检查点,形成“无意识合规”的工作习惯。在2025年3月的一次差旅费用的报账中,车间统计员杨红发现生产车间项目帮扶人员属于外部人员,及时提示财务相关风险,财务依据《税务总局关于国内旅客运输服务进项税抵扣等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内旅客运输服务”限于与本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员工,对承担的外部单位人员的国内旅客运输服务进项税额不得进行抵扣。财务依据政策规定及时将2,633.76元进项税转出,这种“业务发起——财务支持”的反向协作,让合规要求真正“长”在了业务运转的骨骼之中。
数字链条:全链合规的品质共鸣
蒙牛银川工厂不仅是一座现代化乳品工厂,更是将“合规高于一切,品质重于泰山”理念深植于血脉的企业典范。作为蒙牛集团在西部布局的核心生产基地,通过构建一体化数智平台,工厂实现从原奶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流程数据贯通,质量追溯半小时内完成,连续12年原奶精准,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并连续13年能力验证合格率100%,以硬核科技筑牢品质根基。
西部大区总经理康海龙告诉记者:“随着宁夏地区生鲜乳总产量从2019年的180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450万吨,企业也在不断调整产线布局。2010年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生产乳制品、乳饮料,2021年定位为高端产品——特仑苏专属工厂,2025年基于宁夏地区丰富且优质的生鲜乳资源以及国内奶茶行业的发展,投资2条1L大包生产线,服务于B端客户。2017年蒙牛银川工厂成为西部大区的核心工厂,近几年,蒙牛集团在西部采取了数智化转型、全产业链布局等发展战略,银川工厂作为核心工厂协助集团在西部先后投资建成了眉山二期工厂、曲靖工厂、灵武工厂,同步将企业合规化管理的模式进行跨企业移植应用。”
在工厂内部,数智化技术已深度融入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打造的智能生产车间配备了全自动生产线与实时监控系统,从原奶检测到成品灌装,全程实现数据化追踪与精准化控制,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严苛的质量标准。”工厂厂长高杰介绍道。而在立体库区域,智能化管理更是彰显科技力量:库存看板实时更新入库量、出库量及在途货物信息,产品按品项、批次精准码放,物流系统可一键调取每个区位的产品详情。更重要的是,仓储系统与财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入库出库数据自动同步,不仅让盘点效率提升50%以上,更使存货数据准确率达到100%,从技术层面杜绝了账实不符的合规风险,为全链条合规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乳制品行业,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其合规性直接关乎最终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蒙牛特仑苏银川工厂通过构建全链条合规管理体系,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效运转,更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共同升级。在这条贯穿生产、仓储、物流的“品质生命线”上,合规的理念正转化为看得见的效率与品质。
宁夏和瑞包装有限公司是和蒙牛长期合作的一家纸箱供应商,据公司负责人胡晓斌介绍,“蒙牛的智能化生产对原材料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同步提升管理标准。”为满足蒙牛的标准化生产需求,企业投资建设二期智能信息化工厂,将低速单机设备升级为全自动高速生产线,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追踪。“跟着蒙牛的标准走,我们的生产技术至少提前了3年达到行业前沿水平。升级后产能从每日10万件跃升至40万件,这就是合规化、标准化带来的效益。”胡晓斌说。
从工厂内部的数智化管控,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升级,蒙牛银川工厂以科技为纽带,将合规理念贯穿供应链全链条,既实现了自身的高效运转,更带动产业链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为企业践行合规经营、诚信纳税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连A”的金色回响:合规是永不临期的“鲜奶”
在蒙牛银川工厂的无菌车间里,“100%”是一组贯穿全流程的硬指标——既是牛奶品质的控制线,也是企业税务合规的基准线。“就像我们对奶源的严苛筛选,税务合规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扎根日常的生存题。”李芳的话道出了蒙牛人对合规的理解。在“以数治税”的时代浪潮中,最高明的风控是将合规基因深植于企业的毛细血管。
十年如一日坚守纳税信用A级,这份坚持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市场信任,更在税务部门的精准服务中,找到了合规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刚开始接触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时,我们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范围界定总有些模糊,生怕填错一张表、漏报一项数据。”李芳记得,企业在首次申请相关优惠时,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的“项目管家”团队主动找上门,带着乳制品行业优惠政策逐条讲解,还结合工厂的生产布局,帮着梳理出符合条件的液态奶生产线收入占比,确保优惠政策应享尽享。这些年,企业顺利享受到2793万元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为企业生产线扩建注入了一笔“活水”。
税务干部在蒙牛银川工厂了解企业合规经营情况。
合规的底气,更来自风险防控的“提前量”。近几年,蒙牛银川工厂产能扩大,计划新增多条乳制品生产线,涉及固定资产采购、进项税额抵扣等一系列涉税事项。“在扩线初期,我们正在为新增生产线固定资产范围的界定、购进时点的明确、后续调整及资料备查等方面问题犯难时,税务部门送来了‘及时雨’。”李芳告诉记者,税务干部主动走进企业,与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梳理扩产过程中的涉税事项,带着整理好的政策指引,针对企业提出的核算科目划分进行辅导。不仅帮助企业理清了合同条款与税务处理的对应关系,还提醒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适用条件,相当于给企业打了一剂“预防针”。“以前政策只能看条文,现在税务部门推送各种形式的政策解读,通过手机就能了解。”李芳满意地说。这种“线上问需、线下解难”的模式,让企业在扩产初期就避开了潜在的涉税风险。
十年深耕,合规红利持续释放。依托A级纳税信用,蒙牛银川工厂累计通过“银税互动”获得21.79亿元订单贷款支持,增值税留抵退税2522万元,这些政策红利显著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公司积极推进生产线优化布局,2019年至2024年间,生产线规模从6条战略性扩张至12条,实现年产量从24万吨提升至36万吨,增幅达43.52%。同期,利润总额从1.42亿元增长至2.03亿元,同比增长42.43%。这组闪亮的数据,正是对蒙牛人心中信念的最佳印证:“合规是永不临期的‘鲜奶’”,其价值历久弥新,滋养企业根基。
“蒙牛银川工厂十年A级信用的实践,以及产业链上合规效能的持续释放,生动印证了一个道理:税务部门的职责,既要守住‘合规底线’,更要搭好‘发展阶梯’。我们始终坚信,把政策红利精准送到企业手里,把风险提示提前送到企业案头,让合规成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税企同向发力、合规赋能发展’的共赢局面。”国家税务总局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德仓告诉记者。
从政策宣讲的“面对面”,到智能程序的“屏对屏”;从风险核查的“找上门”,到需求响应的“马上办”,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的角色转变,恰是“以数治税”理念的生动实践——不是简单的监管,而是与企业并肩同行,用专业服务筑牢合规防线,让“合规是永不临期的‘鲜奶’”这一信念,在税企协同中愈发醇厚。
如同灌装线上牛奶与数据流永恒的交织奔涌,税企之间基于信任与智慧的深度协同,正重新定义着中国制造的血液成分——那既是滋养万家灯火的纯净乳白,亦是铸就百年基业的诚信黄金。在蒙牛银川工厂的脉动里,合规已非冰冷的义务,而是化为企业生命律动中,最深沉、最持久的智慧回响。(通讯员 马国柱 马嘉玥 常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