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原名石嘴子。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载:“出银川北行三百余里,黄河岸边有一巨石,突出如嘴。”石嘴子就是因“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后经口传书写之演变,除了称石嘴子之外,也称石嘴子山、石嘴山等。1960年设立石嘴山市,地名也未最终确定,一直写为“石咀山”。直到1981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才正式确定为“石嘴山”。
“石嘴山”名称的变迁
在历史记载中,还有把石嘴山记为“石嘴”的。查阅《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有两段关于“石嘴”的记载。一段是清嘉庆十二年六月丙申(1807年7月30日):“各设看守池盐兵五名,设外委一员、兵十名,驻附近之察汉库尔;把总一员、兵十名,驻平罗县之石嘴;守备一员、兵二十名,驻磴口。”另一段是清嘉庆十二年八月丙子(1807年9月8日):“移甘肃平番县红城主簿驻平罗县石嘴地方。拨平罗营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分驻石嘴汛。”汛是驻兵机构,说明当时石嘴子已安排驻军。
石嘴山历史悠久,是有史可查的。关于石嘴山的历史记载可见清雍正元年(1723年)之史料,当时清政府决定“移市口于石嘴”,以便利蒙汉之间的互市交易。这一点,通智在《惠农渠碑记》中也有所阐述:“移市口于石嘴,汉夷皆便;建城堡于山后,守御相资。”清雍正四年(1726年)前后,随着惠农渠的开凿和民族贸易的日益发展,以及“市口”的设置,石嘴山一带人口逐渐增加,开始形成聚落,山名便被借用为地名而沿袭至今。
关于“石嘴山”地名的文字演变,经历了一个过程。1959年,在宁夏为设置石嘴山市而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使用了“石咀山”这一不规范的写法,故1960年国务院设市时决定沿用“石咀山”为市名。因此,过去曾一度在报纸文件中有“石咀山”“石嘴山”并用现象。其实,明清两代史籍中均写作“石嘴山”,《民国朔方道志》中始见“嘴”“咀”并用。1949年后,国务院公布的三批汉字简化方案也未将“嘴”字简化。因此,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员会根据市名形成的历史渊源,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将“石嘴山”正式定为市名的规范化写法。
1975年11月,撤销银北地区,市机关迁大武口,“石嘴山”的地名也同时随市治而迁。以火车站为例,石嘴山火车站改为惠农站,而平罗火车站离市政府最近,改为石嘴山站。2013年,石嘴山火车站又迁至原青草圈站,原火车站恢复平罗火车站站名,为货运站。
商贸繁盛之地
石嘴山城镇不大,得水路码头之便宜,经商贸易历史悠久,影响甚广。据《宁夏五千年史话》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津英国买办葛秃子首次来到石嘴山,看到当地人将羊毛沤为粪土,即赊购四万斤运往天津销售,大发其财,此后外商陆续到此购进畜产品并开办十大洋行。”“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年,葛秃子第二次来到石嘴山,开设了第一家外国洋行——高林洋行。接着英商仁记洋行亦在石嘴山设行,后来发展到十大洋行。英国洋行有高林洋行、仁记洋行、新泰兴洋行、天长仁洋行、平和洋行、聚立洋行、隆茂洋行、明义洋行;德国洋行有瑞吉洋行、兴隆洋行。外商每年从宁夏掠夺皮子百万张,羊毛2000万斤左右。”英、德等国洋人进入石嘴山后,蒙、宁、青、甘的皮毛在此集散,石嘴山“为水路冲衢,各洋商均集于此,货财山集”。谁也不会想到,在荒凉不毛的塞北边地,还会出现这样一个以洋商贸易为主的水陆码头。经历了一段畸形的“繁荣”时期,石嘴山由此声名远播。
资源丰富之地
民国时期,石嘴山的采煤、烧瓷、冶炼等行业先后开始发展。石嘴山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小煤窑自清代至民国一直没有间断。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和管理不善,煤井大多被自燃焚烧,每到晚间,便会看到满山坡的烟火。清道光年间曾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到石嘴山观此景象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西山残照马蹄风,客子天涯类转蓬。
十月苦寒边地早,一樽清话故人同。
碱滩霜落晴沙白,煤洞云开野火红。
报最自维惭抚字,乐偕田叟祝年丰。
——初冬石嘴子作
诗人骑马疾行于贺兰山下的“苦寒边地”,抒发了自己为了功名而颠沛流离、客居他乡的凄清之情。诗中“煤洞云开野火红”一句,正是对石嘴山煤炭自燃这一景观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还可以看到煤山自燃后留下的火坑和塌陷区的遗迹。因此,位于石嘴山后山梁的老矿区便有了一个名字——火坑沿。
石嘴山采煤历史悠久,具体年代无可考证。但是关于采煤的方法还是留下了不少可考的史料。最原始的方法是开斜井,用人背筐或者拉筐将煤运出井外。巷道很窄,挖煤的人不得不爬着或躺着干活。劳动工具也很简单,一镐、一锹、一筐、一灯葫芦,因为手要干活,灯葫芦只好叼在嘴里。上井的时候坡很陡,背煤的人不得不手脚并用,向前爬行。有的两手拄两根短拐杖,艰难前行。至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5年),石嘴山出现了辘轳井。辘轳井是一种竖井,顾名思义,就是用辘轳将煤提升上来。这种方式虽然比斜井有所改进,但是劳动强度并不低,而且安全性极差。遇到透水或瓦斯爆炸,井下的劳工便很难有生还的希望。
关于石嘴山煤炭的起源和石嘴山地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虽然与前面的传说有所不同,但是却把“石嘴”讲得活灵活现,而且把盛产于石嘴山的“黑色乌金”的来历表述得十分传奇。这个传说《石嘴山市志》有所记载。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石嘴山还是个荒无人烟的秃山,满山遍野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简直是一片石海。
山脚下住着几十户穷石匠,全靠卖料石过日子。这里有个姓王的石匠手艺很高,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也只能混个半饱。
有一天,王石匠独自一人进入深山,想寻找稀罕的石料。走啊走,找啊找,半天工夫过去了,啥也没有找到,他跑乏了,就靠在一块大石头上呼呼地睡着了。睡着睡着,忽然一个红脸白发、衣袖飘洒的仙长来到他眼前说:“王石匠,你劳累了一辈子,没过上一天清闲日子,你记住两句咒语吧,它会给你带来福缘的!”接着,仙长便靠近他的耳朵低声吟道:“石头石头张开嘴,金宝金宝地下滚。”仙长吟罢,推了一下石匠,随即化作一股清风不见了。王石匠猛然惊醒,出了一身冷汗,可那两句咒语,在脑子里还记得清清楚楚。王石匠定神一想,虽说梦做得有些怪,可又似梦非梦。又一思谋,不管是真是假,念上一念试试看。于是,王石匠对着身边的那块大石头念了起来:“石头石头张开嘴,金宝金宝地下滚。”话音刚落,只听“咔嚓”一声,石头一下子裂开了一个拳头大的口子,接着又听见“咕噜噜”两声响,两块黄澄澄、胖乎乎的金元宝滚到石匠的脚前。跟着又是“啪”的一声,那大石嘴子重新又合上了。
王石匠在深山遇仙得宝的消息很快在黄河两岸传开了。河东岸有个老财主听到后非常眼红。他打发人把王石匠找到家里,好肉好菜、好酒好饭招待了一番,最后硬是从醉昏昏的石匠嘴里套出了那两句咒语。
第二天,老财主赶了一头毛驴,驮了一百条口袋,一个人钻进了深山,找到了那块巨石,洋洋得意地念了起来:“石头石头张开嘴,金宝金宝地下滚。”“咔嚓”一声,石头又和上次一样,裂开了一个拳头大的口子,“咕噜噜”“咕噜噜”吐出两块胖乎乎的金元宝。老财主越发高兴起来,一口气念了下去。念啊念、吐啊吐,金元宝渐渐垒成了堆,不大工夫就成了山,把这个贪心不足的老财迷埋住了。
打这以后,这块巨石的嘴再也没有合上,它日夜不住地吐着,吐着。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一次大地震,把石嘴子吐出的金子全压在了地下,逐渐变成了发黑发亮的煤炭,人们跷起大拇指连连称它是“黑金子”。而“石嘴子”也就成了这里的地名,后来人们又改叫石嘴山。
我们先不去管民间传说是否真实,至少这个传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石嘴山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石嘴山的煤自古就有“黑色乌金”之美称。
宁夏工业的摇篮
1960年3月,石嘴山市成立,1972年2月,设立银北地区,市和地区驻石嘴山。这是一座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工业城市,发展速度很快,时称“塞上煤城”。煤炭工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工业的飞速发展。石嘴山也成了一座工业名城,是宁夏乃至西北的重工业基地。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均产于此。如今的石嘴山,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陶瓷、建材、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当年的河边小镇,也建设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式城市。
交通枢纽之地
石嘴山与内蒙古乌海市隔河相望,109国道连接宁蒙两区,所以石嘴山自古以来是交通枢纽,也是贯通宁蒙的水陆交通要津,重要的码头与渡口。石嘴山渡口早在公元450年前后的北魏时期就有记载。至明末清初,这里有五六户人家经营渡口。清光绪年间,随着十大洋行在石嘴山的兴盛,航运亦随之兴盛起来。“商贾充塞于途,车马不绝于路,船筏穿梭于河。”据《甘肃交通志》载:“至宁夏,货物之登卸者益众,亦时有小舟往来,而以皮毛、米食、绒毡为大宗。银川北门60里李岗堡,又70里黄渠桥,又50里石嘴子,水陆通衢,甘肃北境货物登卸总枢也。”民国初年,石嘴山渡口摆渡繁忙,“每日河东、西两岸的驮夫、脚户、商贾往来如集”。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石嘴山的航运工具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原始的排子到木船,到机动船,航运工具的先进大大提高了航运效率。然而,在称道先进的同时,很难抹去对传统的记忆。石嘴山渡口最古老最传统的航运工具是排子。排子是将若干个浑脱充气之后缚于木排之上,借助于充气“浑脱”的浮力承载运输货物和人的工具,也称羊皮筏子或牛皮筏子。浑脱的制作方法很特别,将牛或羊屠宰后,割去头,斩其四肢,然后自颈部向后扒皮,将骨肉内脏从颈部剔出,不见刀口,皮翻脱而出,浑然一体,因此称之为“浑脱”。关于浑脱,历史上有不少记载。西夏时期,宋朝官员王延德出使高昌,途经西夏渡口,见夏人“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宋曾公亮《武径总要》卷十一《水战》载:“浮囊者,以浑脱皮吹气令满。系其空,束以腋以人浮为渡,人以手足代桨划行。”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有如下诗句:“不用轻舟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对浑脱的作用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如今的石嘴山,已不局限于“山石突出如嘴”意义上的河边小镇,也不再局限于“塞上煤城”的概念,以大武口为主城区的石嘴山市,正以一座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撖学东)
选自《石嘴山故事丛书》之《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