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黄河一路北上,宁夏的最北端,巍巍贺兰山环抱中,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惠农绿色崛起。
地处河山交汇处,惠农既有河的广袤博大,又有山的雄伟胸襟。60多年前,这里接纳了五湖四海前来追梦的有志青年,贺兰山下的戈壁、黄河边的滩涂,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从那时起,建设者源源不断汇聚惠农,他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以炙热的家国情怀谱写战天斗地的创业华章。接续奋斗下,作为“一五”时期国家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惠农,成为宁夏工业的发祥地,宁夏工业史上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都在这里诞生。
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近年来,随着资源枯竭、煤矿关停和企业外迁,因煤而兴的惠农必须放弃“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惠农人没有坐困愁城,他们发扬“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精神,准确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规律,稳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对特种合金、金属制品、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链延链补链建链壮链,加快打造各类专业园、园中园,全区建设进入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快车道。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养山富山,爱水节水”,惠农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选择对煤炭企业进行“关停转”,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43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在持之以恒的14年植绿、治理下,成为美景怡人的七彩园生态园。如今,惠农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曾年产千万吨煤炭、涉煤产业比重一度高达90%的“煤都”,连续几年没有挖掘1吨煤炭,“风吹沙走煤飞扬,出门三步一身黑”的尴尬被尘封历史,曾经笼罩惠农区的灰黑底色荡然无存。走在黄河沿岸十万亩天然红柳园、惠泽湖、七彩园、石嘴子公园,水鸟云集、鱼游浅底,自然生态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砥砺奋进一甲子,转型发展再启程。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际,在石嘴山市迎来建市60周年之际,惠农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走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精心打造“五大园” 交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答卷
今年上半年,惠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7亿元,同比增长8.1%,位列市辖五区第一,在全区22个县区排名第二。在疫情突发的巨大压力下,惠农区交出的这份发展答卷有其温度和厚度。
为帮助企业及时运转、稳住市场,惠农区积极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争取自治区级优惠政策2项,争取项目34个,争取资金5.71亿元;着力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经营成本,新增减税降费1.06亿元,为22户企业争取降低电费成本0.54亿元,更大力度让利于企,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以“四个一”行动为抓手,惠农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万香源生物科技、开德来科技设立院士工作站和中试基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区有研发投入的企业达42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49%。同时,实施建龙钢铁产业链整体提升改造项目、盛港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等56个技改项目,1至8月完成投资20.0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0%以上。
对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该区推动恒力5万吨高档尼龙基材项目、彩妍科技高品质有机颜料项目、宝运新材料交联剂、开德来磷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增链延链强链补链。聚力培育“单打冠军”型企业,发泡剂、双氰胺、硅基微合金、甲乙基麦芽酚等产品在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产品单价实现每吨几千元向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跨越。
通过精心规划布局建龙钢铁、精细化工、长链聚酰胺、光敏材料、香精香料五大百亿级专业产业园、园中园,惠农区建立了以日盛为龙头,与江盐、德昊、彩妍、世东等企业产品互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电石为原料,万香源生物、荆洪生物、嘉峰化工、鹏盛化工等企业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链;引进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新型电子显示材料项目、江苏荣生电子有限公司电子铝箔项目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出效益优的优质项目。
目前,惠农区产业结构调整走上空间上集聚、上下游协同、供应链集约的良性发展轨道。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9%,净增产值52亿元,增加值增长18.5%;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4.5%。今年惠农区实施的2个自治区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36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29.6亿元;81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96%,累计完成投资40.28亿元。
夯实民生基础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看不见的敌人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
在惠农区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的领导下,全区1560余名党员干部、12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下沉村、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分配到12个临时党委、91个临时党支部和277个临时党小组,建立起全区干群一条心、上下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战线。
惠农区“点对点”协调保障2万多名外地职工返岗;通过远程办公平台“手把手”指导已开工、准备开工的企业完成企业岗前技术培训,启动生产;落实好援企稳岗政策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企业复工应急协调机制,简化流程、特事特办,对急需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容缺受理、容缺办理机制,打通政策机制“中梗阻”……
政府主动靠前服务,一系列惠企政策得到落实。一季度,惠农共依法减免各项税费2200万元,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186户1506万元,累计为日盛、荆洪生物等企业争取专项贷款资金1.8亿元,为49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958万元,申报贴息资金1209万元,有效缓解企业生产资金需求;联系金融机构开通疫情相关企业授信审批“绿色通道”,累计为企业办理贴现9笔、金额290万元。
为了释放消费潜能激发市场活力,惠农区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餐饮企业开展“放心消费月”“五一节庆”、店庆等各类促销,引导企业参与自治区“消费促进月”、第二届“阅宁夏·鉴优品”全民电商节等系列活动,推广“互联网+”线上销售,扩大高品质商品供给。
为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该区开展“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招聘活动,将线下部分活动向线上转移。针对家政服务员、中式面点等培训工种,鼓励和引导培训机构利用手机、电脑等平台开展线上培训工作。主动联系农民工服务平台的惠农籍农民工,精准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06万元,鼓励和支持有创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大胆创业。针对“四查四补”发现的困难人群,采取积极与周边工业园区对接就近就业一批、统筹全区国土绿化及其他建筑工程灵活安排零散用工一批等“四个一批”措施,弥补困难群众收入损失。
激发城市活力 打造文明城市创建新高地
城市,为人而生,因人而美。人的行为决定了城市的形象,也决定了城市的温度。
如今,走过惠农区乐才路、华祥西街等街道,树文明新风等内容的墙绘让人眼前一亮。再看城区及园区曾经的12处裸露土地,补植的乔灌木都已郁郁葱葱,与道路绿化形成一体。
“这几年,共创文明城市、共享创建成果,已成为了惠农人的生活态度。”市民刘春祥说。
城有温度,礼润人心。今年,惠农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总指挥、区长为常务副总指挥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体系,集聚四套班子等力量,下设17个协调小组,做到文明创建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区委主要负责人和17个协调小组牵头单位先后100余次调研督导创城工作,召开10余次现场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50余件。
以“一包一、 一帮一”机制为抓手,惠农区建立了10名区级负责人担任街路长、部门负责人为包抓人的“街路长制”,形成区级负责人带头抓、部门联动抓的工作格局,落实常态化管理机制。7名区级负责人带头包抓56个社区、村组,区直42个部门(单位)与40个社区开展结对帮扶,33个单位包抓26条主次干道,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旨在加强硬件基础,惠农区投入1400万元对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投入6900万元对重点街区实施排水管网改造和道路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实施国道110线石大公路至世纪大道段照明工程,完成电缆铺设60公里,安装路灯1230盏;投入731万元对16条街路进行修缮,修补路面2200平方米,修补人行道1.2万平方米,完善城市公园、卫生间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130余处;为75个有物业小区和198个无物业小区配备分类垃圾箱3172个。
为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全区累计完成25万平方米裸露土地的绿化和整治,种植苗木11.3万株。以城区主要街路为中心并向外辐射,共施划停车泊位12000余个。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污染防治200天攻坚,加快清洁能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处置“散乱污”企业97家。同时,开展西环路、西河桥、109国道、110国道两侧、104片区煤炭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取缔无照经营、环境脏乱差经营点12个。
今年,惠农区还开展了“华彩六十年,圆梦新时代”墙体手绘大赛、“美化井盖,助力创城”公益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惠农区广泛招募、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创建活动550余次,参与干部群众达5万人次,用心维护城市文明已在市民中蔚然成风。(记者 朱立杨 李良 图片均由惠农区委宣传部提供)
屹山倚河的惠农区。
云上惠农。
恒力生物新材料公司年产5万吨月桂二酸项目。
建设中的盛港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改造项目。
鸟类是惠农区各处黄河湿地上最美的精灵。
惠农区积极扶持壮大日盛集团等一批成长型企业。
文明成为惠农区最靓的风景。
银河湾湿地水草丰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