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海原县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以“大景区”建设为目标,充分利用县域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天高云淡,山川辽阔,深秋时节的海原,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十三五”期间,海原县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南华 魅力海原”旅游品牌,建设以天都山为核心辐射西北部震柳人文公园,东南部灵光寺自然风光、菜园文化遗址,东部西安古城的全域旅游重点核心区,规划设计茶盐、民族风情、蒙元、萧关、石窟五大旅游主廊道,串联对接沙坡头、火石寨、须弥山等周边优势旅游景区,形成“核心区+主廊道+旅游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以精品线路引领文化旅游产业纵深发展。
“十三五”期间,海原县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目前已建成李俊乡旅游小镇、贾塘乡黄坪村旅游接待点和旅游扶贫村;九彩乡九彩村“民俗文化村”、史店乡田拐村“特色林区”、红羊休闲农业“七彩梯田”观赏、关桥乡梨花小镇、西安古镇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乡村等。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形成“农庄游”“花季游”“采摘游”新业态,带动农民真正实现脱贫,持续增收致富。
“十三五”期间,海原县建设乡镇文化综合文化站1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0个、农家书屋185家。全县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乡镇村级服务点31个;业余文艺团队9个,文化大院70个,广场舞队129个。年均组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2场,广场文化活动20余场,文化下乡100余场;各类书画、剪纸、刺绣、摄影展10余次;举办舞蹈、音乐、绘画等各类艺术培训班5个10余期,培训学员3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每年开展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开展“百姓大舞台”、广场舞推广、非遗项目展演展示等特色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加大非遗项目申报,花儿、口弦、泥哇呜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3名;皮影戏、方棋、打梭、剪纸等11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21名;市级7项,传承人43名;县级8项,传承人47名。3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个区级非遗扶贫工坊。在每年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上,非遗传承人们便会穿上盛装向观众表演花儿,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十三五”期间,海原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旅游产业从零起步迈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海原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荣说,“十四五”期间,海原县将围绕打响“花儿之乡,古韵海原”旅游宣传品牌,坚持“抓点、连线、扩面、全域”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产品要素,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旅游产业大振兴、相关产业大融合,培育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景点和线路,全力打造以关桥梨花小镇和西安文旅古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特色村、星级农家乐、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力争在2021年,海原县顺利通过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验收,到2025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0%。(全媒体记者 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