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益农育肥牛示范养殖园沐浴在冬日暖阳中,一派兴旺景象。200多头肉牛“用餐”后陆续走出棚舍,慢悠悠地咀嚼草料。
“牛均体重700公斤以上,每头能卖2.6万元。”中河村党支部书记兰文明看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时代变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牛只摇身一变成了农村致富的“主力”。
“从耕牛到肉牛,人们养牛的思想和方法变了。”兰文明介绍,从早期一家一户养牛种地,到以家庭为单元养牛增收,再到统筹资源建养殖场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饲养肉牛,中河村养殖产业成功实现“三级跳”。
中河村309国道穿村而过,全村7个自然组784户2801人,耕地9825亩,拥有发展产业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中河村发挥优势资源,调优产业结构,借助产业政策东风,草畜产业、劳务产业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2019年11月,脱贫后的中河村接续乡村振兴,成立村级股份合作社,筹资870多万元在309国道旁选址建设养殖园,进一步壮大长效富民产业,加快草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养殖园通过出户入园、跨村联营、股份合作3种运营模式,解决了传统养殖技术落后、效益低、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向生态友好、集约高效、科技引领、品质优异的现代化迈进,蹚出一条产业与环境、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多赢的新路子。”中河乡党委书记冯晓明一语道破养殖园为当地带来的好处。
“多年来家家养畜,粪便对居家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兰文明说,引导肉牛散养户出户入园,农户将牛交由养殖园集中饲养,推行人畜分离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了传统养殖过程中人畜混居现状,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
“现在家里干净整洁了,年年还有稳定收入。”58岁的杨海波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家里只留下他和老伴,随着年纪渐长,干活力不从心,加之不懂技术,饲养的鸡兔全部病死,损失3万多元。“我在养殖园入股2万元,一年分红2000元,不但心里踏实,也不用为养好养坏操心。”杨海波说。
“按照入股1万元年分红1000元的比例,养殖园已与54户签订托养协议。”兰文明介绍,为了确保群众的利益和产业效益不受损,养殖园把科学二字摆在首位,统一喂养标准、统一出栏补栏、统一改良品种,实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科学养殖。
“采取‘以克论斤’的养殖技术,年育肥牛260头,纯收入80多万元。”兰文明道出了“以质取胜”的秘诀:每天喂两次,根据牛只体重添加饲料,体重500公斤以上的牛,每100公斤每次喂1.3公斤料;体重500公斤以下的牛,每100公斤喂1公斤饲料。
“一般育肥10个月,肉牛的效益就达到最大化,除去成本每头牛纯收入4000元。”在畜牧专家指导下,养殖园的精饲料均采用本土产的玉米、油渣、豆粕等纯绿色原料,结合当地气候、湿度等特点,调制成精饲料,从源头确保肉牛品质。
有了技术支撑,养殖园养牛底气更足。“牛肉质细嫩、脂肪少,深受大城市消费者喜爱。”兰文明介绍,活牛全部以订单的方式,销往广州、深圳、福建等地,每公斤售价高于市场价2元,1头牛可多赚1200元,利润提高了25%。
同时,中河村统筹区域资源、打破区域界限,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小沟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黄沟村70万元注入中河村育肥牛养殖基地,通过“抱团取暖”发展村集体经济,3个村共收入30万元,各村集体经济净收益分别达到10万元以上,实现跨村合作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思路,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兰文明谈起产业发展计划信心满满。(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