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黄河两岸是我家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用科技之光点亮希望的田野
——“十三五”宁夏农业科技创新巡礼
2020-12-25 15:05:37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走开放创新之路、特色创新之路”的部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加强科技攻关,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瓶颈;通过加快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三级科技园区体系建设,带动创新资源集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和引擎;通过强化科技合作,构建开放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强化科技扶贫,推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通过大力培育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通过开展县域科技创新改革试点,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有力支撑了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

  这5年,农业领域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56项。截至目前,宁夏农业领域新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技术创新中心144家,组建水稻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32个,全区农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8600多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7.7%。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在企业布局占70%以上。

<p>  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志辉源石酒庄创建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模式。</p>

宁夏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志辉源石酒庄创建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稳定支持 构建种业创新体系

  核心突破  奶牛早期选育和优质高产核心群组建、枸杞定向育种培育新品系、滩羊基因鉴定和基因编辑技术突破,宁春55号、水稻宁粳48号50号、马铃薯宁薯17号18号新品种培育成功。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种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性工作。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自2013年启动自治区育种专项以来,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共组织实施小麦、水稻、枸杞、奶牛等十大育种项目,累计培育新品种29个(其中国家级7个),建成了一批分子育种平台、种质资源圃和育种核心群。在国内首次开发了优质高产奶牛早期选育技术、滩羊种质基因鉴定及基因编辑技术和肉羊多性状基因聚合分子选育技术。培育了主要生产性状超越“统治”我区30年小麦主推品种宁春4号的新品种——宁春55号,并创单产记录651.1公斤;选育出的宁粳48号创宁夏水稻直播高产884.4公斤记录。建成世界唯一枸杞种质资源圃和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库。全区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特色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枸杞2次、水稻7次、小麦6次、玉米5次更新换代。育种专项累计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7项,成为自治区农业农村领域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大户”。

  种业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离不开宁夏创建符合育种规律的种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自治区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创建了“四位一体”的现代种业协同创新机制,对育种项目进行长期稳定支持,滚动立项、动态管理。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组建了宁夏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子抗逆育种中心、宁夏优势特色作物现代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初步构建了现代高效分子育种平台,创建了开放共享合作的现代育种体系,推动传统育种向定向、高效的“精准育种”转变,提高了育种技术水平和效率,深度融入国家育种体系。依托育种专项,集聚了一大批稳定从事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培养的学科带头人39名,已成为各单位业务骨干。通过推动育种体系与良种繁育体系的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各类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554万亩,新增产值229亿多元。

<p>  枸杞篱架生态栽培新模式。</p>

枸杞篱架生态栽培新模式。

  聚焦产业 集中攻关核心技术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围绕产业、聚焦瓶颈、加强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葡萄酒产业,初步构建起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开发了酿酒葡萄病害监测预警与水肥精准管理技术,筛选了产地优良酵母和乳酸菌,建立了更加完善的葡萄酒生产工艺体系,且初步构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质量溯源平台。形成了我国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栽培“宁夏模式”。

  枸杞产业,首次解析了枸杞高精度基因组,首次建立了枸杞化合物数据库管理平台并发现了一批新的功能性成分,首次主导制定了《中医药-枸杞子》国际标准;构建了全区枸杞病虫害检测预报大数据平台,实现枸杞病虫害防控测报体系主产区全覆盖;研发并示范推广了适宜规模化和机械化作业的新型种植模式,构建了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在奶产业,建立了奶牛DHI和公牛遗传信息数据库,突破了以精准饲养、疫病早期预防等关键技术,在国内创造了奶牛核心群平均单产11.2吨,最高单产个体达17.5吨的高产纪录,乳脂率、乳蛋白、体细胞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建了宁夏奶牛主要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的检测与监测体系及性控胚胎移植繁育技术体系。  

  在肉牛产业,构建了宁夏优质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突破了粗饲料利用、降低精准饲养成本等养殖技术瓶颈;首创了放牧型人工草地建植及草畜高效转化模式;集成转化了先进适用的养牛技术,创建了贫困地区肉牛健康高效生态养殖“马沟模式”。

  在滩羊产业,创建了滩羊从种质、繁育、精准饲养、冷鲜肉生产与滩羊快速真伪鉴别全链条技术体系;突破了冷鲜羊肉生产技术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滩羊冷鲜肉示范生产线;开发了雪花高端滩羊肉生产技术和标准;创建了畜产品多组分兽药残留联检技术,完成了兽药标准修订并纳入2020版《中国兽药典》。

  在智慧农业方面,成功研制出回收率达到90%以上国内先进水平的地表残膜回收机;研发了国内首个枸杞田间数据采集自动巡检平台、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多方式驱鸟装备、肉牛三维体尺检测技术。

  在设施农业方面,突破了日光温室模块化建造、多发病早期快速检测预警、水肥精准管理、超高产栽培等技术,构建了资源高效利用型设施蔬菜健康生产技术体系,率先研制了国产化番茄精准智慧生产管理系统,完善了瓜菜产业的优新技术整装配套,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达到西北领先水平。

  在草畜产业,突破了宁南山区旱地苜蓿大规模一次建植成功技术瓶颈,创建了肉牛人工草地控制性放牧与舍饲结合型草畜一体化高效生态发展模式,为宁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主推技术与模式。在国内首次研发了人畜共患重大疫病基因芯片快速诊断和病原检测技术。

  在小杂粮产业,创造了杂交谷子渗水地膜机穴播技术连续3年亩产“破纪录”,2020年在旱情严重情况下再创亩产713.1公斤、亩产值4278.6元和纯收入3568.6元历史新高。

  新型肥药开发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成功研制粪污与秸秆全封闭智能发酵一体机;开发新型纳米肥药助剂4种、新型肥料17种;开发秸秆饲料化、基质化、肥料化利用技术和标准,示范区减肥25%、减药30%、增产10%以上。并建立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示范中心3个,核心示范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

<p>  优质高产奶牛选育茁长成长的小犊牛。</p>

优质高产奶牛选育茁长成长的小犊牛。

  开放创新 创建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核心突破  培育以奶业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

  “十三五”以来,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优势,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上率先采用区内外专家共同担任“双首席专家”“双课题主持人”的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统筹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建设,组织国家大院大所高层次专家近1000余名开展科技合作,先后实施农业合作项目332项,引进区外创新团队300个。支持高校、科研单位组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8家。加强了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产业创新发展基础。

  聚焦自治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所需,支持宁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依托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建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支持银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组建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宁夏大学、中科院联合建立宁夏草牧业研究院,强化草畜产业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聚焦枸杞高值化产品开发,支持组建枸杞功能食品、枸杞制粉等创新平台。组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与宁夏中药材企业共建中药配方颗粒、饮片炮制等创新平台。培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创新资源高效整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改革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路径。

<p>  ←枸杞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站。</p>

枸杞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站。

  创新路径园区建设“开花结果”

  核心突破  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20家优秀园区之一、石嘴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业创新园带动种业升级、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创新资源集聚。

  “十三五”时期,宁夏全面启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实现了我区地级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我区现代奶业、枸杞、草畜、瓜菜、种业、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成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转化基地、农村创新创业基地。

  认定了以葡萄酒产业为主导的银川自治区级农高区、以现代奶业为主导的吴忠自治区级农高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石嘴山自治区级农高区,农高区成为我区农业转型升级载体和高质量发展驱动器。

  19家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在宁夏大地“开花结果”,不仅成为枸杞、瓜菜、奶业、滩羊、肉牛、马铃薯、渔业、中药材、旱作农业、黄花菜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的样板和窗口,更是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模式、新业态的展示基地;52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引领带动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p>  →枸杞田间数据采集自动巡检平台。</p>

枸杞田间数据采集自动巡检平台。

  科技扶贫倾力打造“宁夏模式”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扶贫项目655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1202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8个,开展各类技术培训4022期39.4万人次,培训农民约50万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4.1687万户、培育科技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00多个。形成了“部、区、市、县”四级联动、“政产学研”四轮驱动的科技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5年来,宁夏深入实施自治区科技扶贫指导员“百人团”工程,按照“一村一名科技扶贫指导员、一个科技扶贫项目、一套科技扶贫方案”的模式,组织100名科技人员对口帮扶自治区100个重点贫困村。自2018年起,从自治区高校和科研单位重新遴选170名科技扶贫指导员,对口帮扶170个深度贫困村,实现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以“科技扶贫指导员”为核心的“科技扶贫宁夏模式”,开创了科技扶贫品牌,实现贫困村熟练掌握1门至2门以上技术农户达到8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科技扶贫指导员队伍成为宁夏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5年来,宁夏和福建两省(区)科技厅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联手支持食用菌新技术引进示范和精准育种技术运用,创建了自治区食用菌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提高了宁夏粮食作物育种水平,成为闽宁科技合作的样板和亮点。联合研发宁南山区生态修复、生态景观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年来,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创新订单式培训、现场观摩科技培训模式等强化技术落地,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进农村、进产业、进农户的“三带三进”服务模式,构建了“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村”的科技扶贫示范体系,发挥科技先行种好科技扶贫示范田,有力带动了适用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创建了深度贫困地区快速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新模式和推广机制。

<p>  宁夏吴忠奶业教授工作站揭牌入驻奶业研究院。</p>

宁夏吴忠奶业教授工作站揭牌入驻奶业研究院。

<p>  大跨度大棚番茄超高产栽培。</p>

大跨度大棚番茄超高产栽培。

  “药到病除”中药材产业“拔穷根”

  核心突破  打造生态扶贫型中药材产业、创建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宁夏模式”、培育中药材产业大县。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制定《宁夏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方案》,组织实施“22824”中药材产业创新工程,加强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技术培训服务、科技成果推介、中药材产地加工等工作,打造中药材生态脱贫产业。全区中药材(除枸杞、山桃、山杏外)种植面积达76.6万亩,形成了以菟丝子为代表的引黄灌区种植基地,以银柴胡甘草黄芪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带种植基地,以黄芪、柴胡、板蓝根、秦艽为代表的六盘山地区种植基地的“三大区域化”布局。 

  在盐池县、隆德县和彭阳县启动实施3个中药材科技扶贫项目,为3个县各派一支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建立“一村一品”科技脱贫致富示范村,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精准科技服务。坚持中药材种植生态化、规范化、绿色化,推进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创建了中药材播种、育苗、移栽、采收全程机械化的“宁夏中药材种植模式”。建立黄芪、黄芩种苗繁育基地7个,面积1610亩;建立板蓝根、黄芩、芍药、红花等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4个,面积16509亩;建立中药材采种基地2259亩。培育形成了以甘草、黄芪等沙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全程机械化种植、产品开发为优势的盐池中药材产业大县;以柴胡、黄芩、板蓝根、秦艽等六盘山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体系建设为优势的隆德中药材产业大县。

<p>  渗水地膜机穴播技术张杂谷13号长势喜人。</p>

渗水地膜机穴播技术张杂谷13号长势喜人。

<p>  混播草地肉牛季节性放牧效果显著。</p>

混播草地肉牛季节性放牧效果显著。

<p>  宁夏滩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p>

宁夏滩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

<p>  地表残膜回收机。</p>

地表残膜回收机。

<p>  小麦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培育。</p>

小麦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培育。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张海燕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