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蓝顶牛棚显得蔚为壮观,全混合日粮饲喂车穿梭于各个牛圈,膘肥体壮的牛儿们悠闲自得地吃着饲料,眼前俨然就是一幅现代化养殖的“美丽画卷”。如今,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飞地”肉牛养殖园区这样的现代化牛场在宁夏大地上随处可见。
今年初,自治区出台了《宁夏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力争将宁夏打造成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从副业到主业,从传统产业到绿色产业,我区肉牛产业发展正张开臂膀、迈开双腿,做好了奔跑姿势,努力让宁夏好牛行销天下。
科学喂养推动高质量发展
1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永宁县闽宁镇的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牧场,还未进院,耳畔便传来响亮饱满的牛叫声,一个颇具规模的养殖场赫然眼前:宽阔平坦的大院,整齐划一的棚室。
“现在牧场全年饲养量10000余头,常年存栏量5000余头,年出栏4500多头牛,去年收入1.1亿元,看这行情今年也不会差了。”牛场场长贺斌成乐呵呵地说。
指着棚中正围着食槽大快朵颐的牛儿,贺斌成向记者介绍,今年公司调整牛群结构比例,公母比例由原来的6.5:3.5调整为3:7,繁育母牛平均日增重可达1.1公斤,育肥牛平均日增重可达1.9公斤以上,从出生至出栏自繁公牛全程日增重大于1.45公斤,各项指标远超业内同行,高于国际标准值。
“这一切都得益于科学化喂养。现在牛场建成全生产链搭载物联网智能生产系统及肉品追溯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贺斌成一边介绍,一边掏出手机,屏幕瞬间弹出牧场一间间牛舍的情况,画面中牛儿们正在吃着“午餐”。
说起牛儿的营养“食谱”,贺斌成将记者带到牧场的草料加工车间。在一台蒸汽压片玉米设备前,一片片玉米薄片,从设备出口处飘然而下。
“我们这玉米片和小孩子吃的爆米花差不多,人也可以食用。”说着,他抓起一把玉米片塞入口中。贺斌成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进口的这台设备,把玉米通过蒸汽蒸熟后,压制成玉米片用来喂牛。牛儿食用后,对玉米吸收率达到95%以上,比传统的玉米粉粒高了20%左右,不仅营养价值高,且一年可为企业节省饲料成本60余万元,“音乐、吃营养餐、睡软床,让牛的一生享受高福利待遇成长环境,使其悠哉快乐地成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牛肉。”
提到自治区出台的《宁夏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壹泰牧业有着自己的规划。
贺斌成说,目前公司已建成年产5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开设了实体餐饮店、在杭州和深圳创建了外销窗口,今年公司计划向冷鲜速冻熟食类食品加工方向进军,促进肉牛产业“接二连三”高质量发展。
好品种成就好产业
发展肉牛产业,拥有优质的种质资源是成功的第一步。
《方案》中提出,建立品种选育繁育基地,开展改良选育与核心群选育,完善优质高档肉牛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未雨绸缪,率先迈出了肉牛品种改良的步伐。
“还是得养改良过的优质肉牛,牛吃的饲草料都一样,但是改良的肉牛却能卖出大价钱。”犇旺生态农业牛场场长姜武说。
指着眼前一群群毛色棕红、光泽铮亮、膘肥体壮的“牛朋友“,姜武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利用宁夏当地黄牛和红安格斯杂交改良的三代红安格斯。
“第三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孙辈’,已达到了种用标准。”姜武向记者介绍,改良后的红安格斯体形健硕、产肉量大、抗病力强。改良前的牛出栏体重400公斤-500公斤,改良后可达700公斤-800公斤,每头牛效益提高7000-8000元。
“这是我们牧场承担的自治区安格斯牛扩繁选育项目的牛群。”指着对面的黑色牛儿姜武说,这些牛是以进口的黑安格斯为母体,使用全球排名前50名的种公牛冻精繁育的第二代黑安格斯,其不仅体型大,且肉质也有明显的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肉牛技术改良工作,确保从源头上为宁夏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种牛。”姜武说。
念好“牛经”促发展
宁夏“牛”产业该怎么发展?《方案》给出了答案,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着力构建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走进月牙湖肉牛养殖园区,一座座现代化牛舍标准划一,哞哞的牛叫声连绵不绝。
兴庆区畜牧中心主任徐平向记者介绍,园区是为解决畜禽养殖“出户入园”而建成,设计存栏肉牛约4万头。目前,入驻肉牛养殖企业9家,肉牛存栏5000头。
“以前都是各养自家牛,规模上形不成‘气候’,技术上也很欠缺。把牛集中到规范的养殖小区进行饲养,不仅增加效益,且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机械化操作也更容易了,给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省下不少事儿。”徐平说。
在园区内的银川市金马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记者看到牛儿们在宽敞、干净的牛圈内悠闲地踱步、休憩。
合作社理事长马玉礼告诉记者,过去他的养殖场在兴庆区大新镇新水桥村。由于地方小、养殖密度大,棚圈潮湿,牛易染上睫毛炎和呼吸道疾病。2019年一场连续7天的大雨,让养殖场的15头牛染病而死,一下损失20余万元。
“现在好了,牛儿们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成活率达到95%以上,存栏规模也翻了一番。”马玉礼说,最主要牛增重快,过去1头牛24个月才能出栏,现在只需19个月。有了宽敞的棚圈,机械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过去220头牛要3个人负责,现在430头牛一个人便可搞定,每头牛至少节约成本2000元。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宁夏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自治区肉牛产业将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优布局、调结构、扩规模、延链条、促融合,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宁夏日报记者 张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