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之间,本应和睦相处,然而,有时却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摩擦。”7月6日,银川市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调解员马晓丽处理楼上噪音纠纷时,既引用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法律责任,又以“远亲不如近邻”的俗理劝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化解了这起因噪音产生的邻里纠纷。
在金凤区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群像马晓丽一样的“和事佬”——他们用方言唠家常、以案例释法理,在充满烟火气的调解室里化解邻里纠纷、平息矛盾纷争。黄河东路街道的退休法官吴渊娟,用专业法律知识厘清纠纷权责,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吴法官”。这些调解员中,既有熟知风土人情的社区“老支书”,也有精通法律的专业人士,他们用“乡音+法言”架起沟通桥梁。
“罐罐茶调解室”里茶香氤氲,“亮晶晶调解室”驻守商圈解纷争,“老童调解室”专攻征地拆迁难题……金凤区司法局因地制宜,将调解阵地前移至社区、商圈和乡镇。北京中路街道的“燕语工作室”取名“燕语莺声,和谐共融”,党员调解员“燕姐”带领团队今年成功调解298起纠纷。去年夏天,一场暴雨导致老旧小区改造中10余户业主房屋漏雨,调解员迅速启动“速融模式”,48小时内促成施工方与业主达成赔偿协议,避免矛盾升级。
今年以来,金凤区司法局全面推进“塞上枫桥”机制,推动调解工作室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如今,从商圈物业到田间地头,156个调解组织织密矛盾化解网络。“进了调解室,就像到亲戚家拉话,道理明白了,心结也解开了。”丽园小区李大姐说。在这“最后一公里”的温情战场上,金凤区用“小调解”书写了基层治理的“大文章”。
上半年,金凤区创新打造18个基层特色调解室,累计化解纠纷1476件,成功率高达99.8%,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