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美丽原州区 -> 图片头条
原州区:初心铸就辉煌 使命引领征程
2021-04-27 17:00:00   
2021-04-27 17:00:00    来源:宁夏日报


<p>  铁路帮扶发展特色产业。</p>


铁路帮扶发展特色产业。


<p>  自来水通到家。</p>


自来水通到家。


<p>  羊只成群。</p>


羊只成群。


<p>  绿满山川。</p>


绿满山川。


<p>  小康之路。</p>


小康之路。

  2014年,固原市原州区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701户104667人,贫困发生率为33.2%。历经多年持续奋斗,原州区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万名群众搬出大山,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3月,自治区政府宣布原州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原州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有力推动原州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

  在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斗争中,原州区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从偏远乡村到清水河川道,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强化政治担当抓落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原州区肩负历史使命,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心安排部署、压实政治责任、构建机制体系,确保各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积极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记、区长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遍访贫困户,在走访中了解民生、查看实情、解决问题。

  实行“155”三级包抓责任机制,每个区委常委包抓1个乡镇,每个县级领导包抓5个行政村,每个干部帮扶5户贫困户,向所有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为所有非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原州区5583名干部职工每人帮扶联系4至5户贫困户,形成了包抓帮扶责任链条。

  成立脱贫攻坚督查办公室,对重点责任部门和11个乡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督查,坚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作为抓好脱贫攻坚的“指南针”和“测量仪”,在11个乡镇和部门开通脱贫攻坚热线电话,畅通信息渠道,安排专人值守,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诉求、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工作。

  同时,形成对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综合督、重点工作专项督、工作台账跟踪督、上下联动立体督的工作格局,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坚决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落到实处。

  “两不愁三保障”如期实现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原州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促进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历经攻坚奋斗,原州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693元增长到2020年的1.2万多元,年均增长10%。所有农户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极度贫困户享有低保等政策兜底保障。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通过开展“控辍保学等教育扶贫问题清零行动”,实行“三包三保”和双线“控辍”责任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目标;落实“三免一补”等普惠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严格落实各阶段教育扶贫政策,实现生活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争取实施“全面改薄”等项目,改造城乡校(园)舍120所,新扩建小学和幼儿园15所,率先在宁南山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完成原州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年门诊量、病床数位于宁南山区前列;11家乡镇卫生院均完成标准化建设,行政村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和“一站式即时结算”“一免一降四提高一兜底”的医疗保障政策,贫困患者年度内住院医疗合规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1.78%,县域内就诊率达94.46%。

  实施“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慢性病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应签尽签”,切实做到签约1人、履约1人、做实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优势特色产业险实现全覆盖。

  2016年以来,原州区累计投入资金4.69亿元实施危房改造,所有常住农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投资4.8亿元实施自来水入户,农村常住户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8%,农户饮水经检测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供水保证率符合国家要求。

  开展道路建设及通客车问题清零行动,5年共投入资金22亿多元,修建村组道路、联户巷道、省道,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

  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

  唯有产业富民久。在脱贫攻坚中,原州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按照“普惠+特惠”原则,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政策。

  2016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6亿元,围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特色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实施7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投入风险补偿基金8678万元,形成“政银户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模式。

  为评级授信、信用良好,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贷7.11万户次30.74亿元,户均获贷4.8万元。

  有了产业政策作保障,有了金融贷款作后盾,原州区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肉牛存栏25万头,种植冷凉蔬菜22万亩。如今,原州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至2个致富产业,培育产业示范村11个、龙头企业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1家,发展致富带头人795人,带动2万多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为了破解农民增收“天花板”,推动集体和个人双赢,原州区培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所有行政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村有29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有119个,累计收入4050万余元。

  多措并举稳就业保增收

  积极实施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和跨地区就业,组织务工人员到福建等东部地区务工就业。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采取订单式培训、以企代培、边培训边上岗的形式,累计完成能力培训2万多人,发展创业致富带头人1830多名,培育扶贫龙头企业22家。建成扶贫车间29个,带动1176人就近就业,从业人员月工资收入2000元以上。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劳动力2080人。

  依托光照资源优势,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共投入1.1亿元,建成总装机容量19.79MW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41个。自2019年6月光伏电站全部并网以来,累计收益2065万余元,给110个出列村拨付1843.19万元,并把收益的80%用于支付公益岗位工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采取县外搬迁与县内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十三五”时期易地搬迁移民3084户12926人,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通过发展移民后续产业,兑付补助资金2777万余元,每个生态移民家庭都有1至2项种养增收产业,确保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紧盯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员、孤儿等弱势困难群体,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制度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按程序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严格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享受到国家惠残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不断深化对口协作帮扶

  201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累计投入资金1.46亿元,在原州区先后实施了贫困村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特色产业等项目,建成闽宁示范村河川乡明川村、寨科乡湾掌村等扶贫车间27个,引进闽籍企业投资建成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养殖园区。

  设立企业家捐资助学基金,资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各类大学新生452名,在原州区第五中学开设“船政班”,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支持21家龙头企业和32家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另外,在社会帮扶、劳务协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特色科室及人才支援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自福州马尾区和原州区对口协作以来,两区多次召开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交流座谈会,目前原州区所有乡镇、6个部门、10个村分别与马尾区所有镇(街)、部门、村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实现了乡镇结对全覆盖。马尾区飞毛腿集团在原州区成立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开展职业教育,打造的“扶智扶志飞毛腿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扶贫典型案例。

  在拓展福州市六盘山特产总馆销售渠道基础上,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相继建成福州常乐区、福清市等特色馆12家,销售原州区特色农副产品。2020年,在福州市举办原州区农特产品展销会,签约协议采购金额1482万元。

  中央定点帮扶不断强化。2016年以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累计拨付定点帮扶资金6270万元,帮助原州区建成学校14所、移民新村12个,修建桥梁15座、道路30多公里,机修旱作农田3.13万亩,建设养牛园区、蔬菜园区、养鸡示范车间。支持原州区农特产品“进站上车”,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逐步形成“铁路+企业+贫困户”的新型扶贫模式。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原州区持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退出户和脱贫出列村在产业、就业、小额信贷、教育、医疗、综合保障及基础设施等扶贫政策落实方面给予扶持,各级领导干部和包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接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认真组织实施到村到户项目,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不断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建成区、乡(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扶贫励志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劳动力素质提升、创业和就业培训。

  建立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以农户“小积分”兑出乡风“大文明”。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反对大操大办,切实减轻群众婚丧嫁娶负担。并以老百姓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激发斗志,坚定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旗帜。原州区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致富,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育、储备村级后备干部446名,确保每个行政村有2至3名年轻储备干部。深入开展“三大三强”促脱贫富民行动、“两个带头人”工程,鼓励“五类人员”创办领办农业经营实体,“两个带头人”总数达到1171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原州区锚定“十四五”规划的美好蓝图,撸起袖子加油干,集中精力抓落实,不断开辟建设发展新格局,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剡文鑫)(图片均由原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樊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