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美丽原州区 -> 文字头条
砥砺前行 苦干实干
——原州区炭山乡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11-25 21:05:28   
2021-11-25 21:05:28    来源:固原日报

  胡麻成熟了

  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墙

  炭山乡第十三次党代会

  垃圾分类回收中心

  肉牛养殖

  青贮玉米长势良好

  保护生态 美化家园

  规模化青贮玉米覆膜基地

  炭山乡位于原州区东北部,区域面积253.5平方公里,全乡辖7个村,户籍人口2997户11572人,耕地面积70018.7亩,退耕地44135.3亩。群众经济收入以养殖、种植和务工为主,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66元。

  党的十九大以来,炭山乡紧紧围绕区委和政府安排部署,抢抓时代机遇,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为重点,以原州区产业倾斜政策为保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组织引领、强化党员带头,聚焦扩饲养畜、优化产业结构,狠抓环境整治、践行“两山”理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和谐稳定,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换出新班子 为民服务再提升

  乡党委班子结构合理。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班子。乡党委班子成员共9人,平均年龄36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名,占100%;妇女1名,占9%;少数民族4名,占36%。新一届乡党委班子呈现出学历高、力量足、观念新、年龄低的特点,进一步充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坚力量,巩固乡干部服务群众的领导基础。

  村“两委”班子“三高一低”。村级换届工作开展以来,换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7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0%以上,女性占比21%以上。村“两委”班子由原来的文化程度低、致富能力低、女性比例低、平均年龄高“三低一高”向文化素质高、党员积极性高、群众满意度高、平均年龄降低的“三高一低”转变,为后续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解难题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炭山乡党委班子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领乡村干部不打折扣地做到“三严”,即严明乡村干部工作纪律,严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体要求,始终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目标,将办实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广大群众的具体体现。乡村两级政府协调解决203件民生保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30件正在化解当中。尤其是针对今年旱情影响,全乡范围内及时抢墒种草,为1067户发放牧草籽种,价值8.6万元;大力实施干草储存项目,为597户储存干草近4000吨,发放干草补助45万元,为715户群众发放自然灾害临时救助资金22万元,有效帮助农户解决饲草短缺问题,降低旱情损失;面对煤炭价格持续增长情况,为确保困难群众冬季取暖,整合利用扶贫光伏资金收益,为困难群众发放困难补助56万元,保证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找出新路子 产业结构再优化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后,面对产业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的形势,炭山乡积极作为、主动出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采取政策扶持引导、贷款托底扩量、大户示范带动、良种培育繁殖等方式,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坚持“以草定畜、以畜促牧、压夏增秋”工作原则,有效推进支柱产业稳固发展。

  金融帮扶助推发展。通过金融帮扶政策,有效破解群众养殖资金短缺瓶颈,年均放贷3500万元以上,贴息160万元。有了资金注入,常住户由户均3头牛、12只羊提升到6头牛、20只羊。同时,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年均种植青贮玉米9000亩以上,利用张套村闲置土地种植紫花苜蓿6000亩,饲草面积稳定在2.5万亩,实现饲草料自给自足,为肉牛产业稳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肉牛饲养扩量提质。借助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红利,重点培育肉牛养殖示范村和示范户,全乡50头牛以上养殖大户2户、20头牛以上养殖大户50户;积极争取自治区发改委深度贫困村项目,建成古湾村和阳洼村肉牛养殖场,由村集体牵头进行规模化养殖。同时,积极与融侨(丰霖)肉牛养殖企业对接,动员农户将出栏肉牛送到养殖企业育肥,每头牛增收500元。

  良种繁育提质增效。引导农户养殖以西门塔尔和安格斯为主的优良品种,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和育肥增效,开展秸秆饲料加工调制、动物疾病防控等技术帮扶,完成黄牛冷配改良6000头,肉牛冷配改良率96%以上。

  覆膜保墒定畜扩饲。立足夏季干旱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结合原州区因地制宜的政策红利,全面开展秋季覆膜保墒工作。按照“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牵头带动、农户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把推广覆膜保墒技术、种植青贮玉米、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导方向,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大建设万亩秋季覆膜基地。万亩秋季覆膜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集中供膜、集中覆膜、集中耕种“三集中”的方式进行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秋覆膜1.2万亩,为农户稳步增产增收、全乡产业结构转型、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想出新法子 人居环境再美化

  炭山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原州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精神,把环境整治作为全乡重点工作之一。乡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压实责任、细化措施,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将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全乡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突出网格作用,压实工作责任。原州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召开后,炭山乡第一时间召开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传达原州区会议精神,周密谋划、详实安排全乡环境整治工作。按照环境整治四级网格划分,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党政主要领导统筹,包村领导跟进,村“两委”落实,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护林员包户的四级联动机制,切实将责任压实到人,措施落实到点。

  突出宣传引导,发挥群众力量。以网格长、党员、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和护林员抓点,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串线、党委班子包片的“点线面”宣传动员模式,发挥各方力量,全面动员600余群众积极投身于环境整治工作当中,在降低环境整治工作经费的同时,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美化环境。

  突出工作重点,消除工作盲点。以“六堆六边一顶”(“六堆”:粪堆、草堆、柴堆、土堆、煤堆、垃圾堆;“六边”:路边、地边、沟边、村边、田边、林边、“一顶”:屋顶)为整治重点,重拳出击,全面治理。共拆除土坯房814间,旧院落587处,残垣断壁4万多米,整治村组干道300公里,清理清运各类垃圾1830余吨,清除农户房前屋后柴草粪堆730余处。同时,针对“灯下黑”问题,全乡范围内采取村组交叉检查机制,交叉检查发现问题42处,已全面整改到位,有效消除工作盲点。

  突出示范引领,激发群众主动性。在综合整治的同时,确定南坪、炭山2个村为环境整治示范村。规划小型公园,增加绿地;利用旧砖旧瓦修建花园菜园样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变废为宝;党员干部先行,带动群众自觉清理房前屋后,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开展“文明户”“模范户”评选,倡导新风尚,共建新家园。目前,已建设小花园54处1332平方米,砌砖围墙、围栏1800米,护坡6处308米,植树310棵,粉刷亮化14处,铺设路沿石4处,做到了聚焦示范促引领的作用。同时,为有效解决生活生产垃圾问题,在辖区南坪村、石湾村、炭山村建成垃圾回收中转站3处,共563平方米,现已将残膜、塑料瓶、废铁等生产生活垃圾456.3吨集中回收处理,为群众兑付回收资金近38万元。群众在获取经济回报过程中,逐步改掉乱扔乱丢、随意丢弃的生活陋习。

  炭山乡党委书记李宗虎说:“事业都是干出来、拼出来的,在炭山乡工作尤其需要这样一股精气神。要充分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谋在深处、干在实处。”

  扬帆起航正当时,振奋精神再出发。炭山乡全体乡村干部正在把东部贫困山区变为干事创业的热土,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乘势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走好新的长征路,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编辑】:张玉婷
【责任编辑】:张玉婷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