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打在安和村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9个鲜红的大字在村道边格外醒目。村民杨劳女吃过早饭送孩子上学后,就到村里的帮扶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近年来,为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帮扶问题,原州区三营镇因地制宜、创新就业模式,积极发展产业帮扶,在安和村建立闽宁协作服装加工就业帮扶车间,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搬迁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帮扶车间变成了村民的“幸福车间”。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问题,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到三营镇安和村就业帮扶车间,宽敞明亮的车间里整齐地摆放着缝纫机,扎眼穿线的“轧轧”声此起彼伏,颜色各异的布料在村民的手中来回摆弄,偶尔几声打趣的笑声,让不大的车间里充满了活力。村里20多位移民妇女在此务工就业,在福建来的缝纫老师的帮助下,村民们很快掌握了制衣的门道。只见她们一边脚蹬缝纫机,一边飞针走线,一条条针脚细密的短裤很快在她们娴熟的手中完成。
“在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老人生活,关注小孩学习,收入也不错,而且能省点外出工作的路费。”杨劳女是今年春天来帮扶车间工作的,凭着身上的一股子韧劲儿,在老师和姐妹们的帮助下,杨劳女很快便掌握了制衣的门道。缝纫机高速运转,杨劳女一边脚蹬缝纫机,一边飞针走线,一个个针脚细密的裤边很快在她娴熟的手中完成。自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杨劳女干起活来更是浑身带劲儿了。“在这里干活不累,不比在外面东奔西跑赚的钱差多少,靠我自己的双手给自己挣点零花钱,然后把周围的姐妹们都带动起来,把日子越过越好,我想继续干下去!”
就业帮扶车间创办以来,车间进一步创新帮扶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搭台、贫困户参与”的思路,优先吸纳建档立卡户和易地搬迁困难户到车间就业,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帮扶车间。根据本地群众无法外出务工、需要陪孩子上学等情况,帮扶车间工资采用保底工资+计件的方式发放,员工可以随时调整工作时间,让陪读的学生家长既能照顾到家庭又能在车间挣钱。
“我们这个帮扶车间的目的就是让村民多赚一点钱补贴家用,村民来这里前两个月每个月1800保底参加培训学习,之后按保底+计件算工资,算下来大家能拿到2500-3000的工资。”安和村就业帮扶车间负责人陈永繁介绍道。
原州区持续做大做强帮扶车间这一特色品牌,以稳岗位、扩就业、提技能、保增收为抓手,找准就业与精准帮扶的着力点,搭好就业供需桥,铺筑群众致富快车道,让群众迈入安居宜业的“幸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