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奏《跟着共产党走》。
秋日的乡间,一畦畦菜田错落有致地蜿蜒着。农田、房屋、树木,被太阳泼洒得黄灿灿。
9月20日,在原州区彭堡镇河东村的小学校园里,60多名河东村村民正在演奏属于他们的乡村“音乐会”,乐声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婉转,萨克斯、黑管、小提琴、长号……这些在交响音乐会上常见的乐器,被村民们吹弹自如。不少村民闻声而来,用心聆听,并不时投以赞许的目光。
2022年早春的一天,春寒料峭,村民杨治军、吕军等4人在炉火正旺的屋子里打牌聊天,以此打发时间。杨治军在镇上做了20多年生意,家境好,孩子们也相继成家,有了自己的归宿。按理说,这是他向往的生活,闲暇舒适、无忧无虑,可杨治军却高兴不起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上却缺少了寄托。”
村民吕志强是一名小学教师,有一定的管弦乐基础,于是4人提议,跟着吕老师学音乐。就这样,大家一拍即合,进城购买了3支萨克斯和1台电子琴,回村玩起了艺术。白天,吕志强在学校尽本职为小朋友们教授知识;晚上,在自家院子、屋子里,吕志强手把手教授大朋友们学习乐器。一颗文艺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村民们热情高涨,踊跃报名。
大家给乐队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满天星”,乐队成员都是河东村人,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28岁;成员职业各异,有的发展养殖种植、有的在镇上做生意,有的是村医、有的是老师,更多的则是在家种地的农民。
“刚开始,大多数村民的音乐基础为零,很多乐器都没有见过,气儿也不会使,根本吹不响。”村支书、乐队成员钱亚伟笑着说。一切从零开始,简谱、指法、音节等基础知识一样样学;黑管、小号、大提琴等乐器一件件练。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白天,乐队成员各自忙活着生计,但无论多忙多累,一到傍晚都会自发聚集起来进行训练,找寻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执着与热爱感染了更多的人,原州区相关部门为乐队购置了51种乐器;彭堡镇也多方努力,将河东村闲置的小学重新修缮,解决了乐队排练场地的问题。
如今,文艺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满天星”乐队已经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60多人,由吕志强和本村在固原市第三中学担任音乐老师的冀宏强作为专业指导教师,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对管弦乐和合唱进行训练。
吕志强手把手教授学员。
一年多时间,乐队已经能够熟练演奏和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跟着共产党走》《我和我的祖国》等乐曲;在闹市的广场、乡村的舞台、晚会的现场,只要有需要,总会响起“满天星”乐队演奏的动人旋律。
乐队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今年8月初,经人牵线搭桥,浙江省永嘉县瓯北街道珠岙社区的文艺团队来到河东村与“满天星”乐队搞联谊活动,过去只会看热闹的村民也像文化人一样看起了门道:“相比之下,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节目编排、专业训练、表演技巧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钱亚伟说。一次文艺交流,让村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
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河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腰包鼓了、小车多了、村子更干净了……
如今,文化浸润下的河东村又有了新气象。村里的一些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满天星”乐队的鼓手马雄峰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这两年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我现在白天开挖掘机、干工程,晚上打架子鼓,非常充实。”马雄峰说。
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现在,村里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吹拉弹唱的人多了。
这样的文化活动也唤醒了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他们聚在一起时像一团火,照亮了乡村生活;分开后,如同繁星点点,在各自领域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的根脉和灵魂。最近,“满天星”乐队受到了中央及省级媒体的关注,河东村人觉得很自豪。日益发展壮大的乐队,提振、激发了村民的信心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幅美丽的新画卷正在河东村徐徐展开。(记者 马 瑞 马 玉 白建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