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全媒辟谣
今日重阳
@宁夏人:今天,请一定记得……
2024-10-11 08:50:29   来源:宁夏新闻网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是极为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

微信图片_20241011084259.jpg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诚然,中华民族走到今天,要实现“中国梦”,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庭就显得很重要,家风的建设就显得很重要。而家风的建设,离不开中华传统节日。

  《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敬祖孝老,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最为潜在的核心价值。

  重阳节是孝老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中国人以“九”为尊。九九重阳节从数字学的角度意味着吉祥如意,健康长寿,意味着生命力建设。

  “九九”的谐音是“久久”。

  如何才能“久”呢?根要深,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对应到每个人,生命之根是老人,是祖先。为此,提醒子孙后代尊老爱老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想保持生命力,就要不断地给根上浇水。“重阳节”是我们连根养根的重要方式。  “九九”是结果,“重阳”是基础。因为“纯阳”,所以“久久”。

  祝愿所有老者,九九重阳,纯阳久久。祝愿中华大地,天保定尔,以莫不兴。(来源:节选自郭文斌的《重阳是纯阳 九九是久久》)

  重阳节话习俗

  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重阳节期间,民间会举行各种活动,比如登高、祭祖,佩茱萸、簪菊、赏菊、饮菊花酒,放风筝,食重阳糕,尊老敬老等。

  登高、祭祖

  重阳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习俗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传说;其二是缘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在秋日草木凋零之际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节三节,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登高也与古人的祭祖活动密不可分。古时耕地资源少,加上讲究的人家要堪风水,通常墓地会选在山上,所以祭祖一般要登高。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田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农历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重阳扫墓祭祖,切合山区实际。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草木丛生,清明时节行走多有不便。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

  佩茱萸、簪菊、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要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或佩戴于臂,或制成香袋,把茱萸放置其中,还有的插在头上。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还能消积食,治寒热,抵御初秋之寒,被人们称作“避邪翁”。

  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比如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为节日里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晋朝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提到在重阳节看到“秋菊盈园”便“寄怀于言”。除了赏菊,在重阳节时人们还会饮菊花酒,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之功效,被誉为“延寿客”。古时的菊花酒,讲究头年重阳节时酿制,等到来年重阳节再饮用。

  放风筝

  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多在南方。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风力适中,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于是人们便养成重阳节放风筝的习惯。

  传说,重阳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与之相对,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着,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食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点蜡烛灯,如此点灯、吃糕,替代“登高”之意。

  尊老敬老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重阳节敬老习俗的典型代表有山西皇城村重阳习俗、河南上蔡重阳习俗,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农历九月九日,在山西省阳城县,以皇城村为中心,全县所有乡镇与沁水、泽州的相关村镇都有丰富多彩的“养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重阳话孝道“二十四孝”

  重阳节有天时(秋高气爽)、人和(敬老)之利,已是“尊老敬老”的代名词。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 其中流传甚广的是“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虽然有古代烙印,但其崇尚孝道、教化晚辈敬孝父母、不忘生育之恩的本意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编辑】:李雪晨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