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 -> 文字头条
闽宁镇春天的故事
2021-03-15 10:35:24   
2021-03-15 10:35:24    来源:宁夏日报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电视剧《山海情》中,西海固的孩子们在白校长的带领下,第一次有了到县里参加合唱比赛的机会。质朴歌声中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渴望,让许多观众都湿了眼眶。

  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闽宁镇,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美好。人们在大棚里、果园里埋头忙活;扶贫车间里,妇女在直播带货;葡萄酒生产线上,农民化身为产业工人……贺兰山边吹来清新的风,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铺展开来。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闽宁镇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白麦苗们的紫色梦想

刘莉(右)在生产线上工作。

  每个工作日,刘莉和丈夫柳发明开着小轿车上班,不一会儿就到了酒庄。

  这样的日子10年前在梦里也不曾出现。

  以2013年8月2日为时间节点,刘莉的人生剧情悄然改变。

  刘莉,是《山海情》剧中人物“白麦苗”的原型之一,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家庭妇女成长为酒庄车间主管,她的经历充满女性的自立和奋斗。和刘莉同村同车间工作的朱晓霞说,这些年不光家里生活好了,人生也换了活法。

  从第一份工作到长成“大姐大”

  8年前,刘莉一家从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迁至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刚下车,进屋我就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出来,眼泪也跟着哗哗地流。”刘莉说,在山里半夜排队挑水是常事,山泉比手指还细,1个多小时只能接40多升水,就算人再勤快,老天不帮忙,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哄饱肚子。

  弯弯绕绕的山路,不仅让打水的妇女疲于奔命,“家离学校十几里山路,小学一二年级的娃娃要走一两个小时。”刘莉说。

  柳发明在外辛苦打工,但所得无几。从开春起就在工地辗转,年底发工资要等1个月,在家过年的2个多月又花去一年挣的大半。日子原地踏步,一家人还聚少离多。

  刚搬到原隆村时,刘莉到处打零工,一天最多挣80元。2014年,她开始在立兰酒庄的葡萄基地里除草务工,“那是我第一次吃到葡萄”。刘莉说。因为做事踏实,刚去不久,她的岗位就调整为洗橡木桶、灌酒等,6个月挣了1万多元。“那是我挣的第一笔工资,当得知我被聘用为长期工时,我高兴得要跳起来。”她倍加珍惜工作机会,每天回家总结得失,第二天改进不足。车间女工越来越多,从一开始自己摸索着干,到带着大家一起干,工资也由2000多元涨到了5000多元。

  紫色梦想承载着她们的心愿

  2015年冬天,刘莉被聘为车间主管。她严格把控食品级的消毒清洁程序。“抹布擦不到的地方,就用棉签、牙签清洁,每一个卫生死角都会为产品减分。”刘莉说,刚开始大家不理解,地上都能照出人影,为啥还要拖那么多遍。刘莉说,在老家的习惯必须改,换环境就得换思想,凡事不能只求个“差不多”,必须往好干。

  2016年,酒庄上了自动灌装生产线。“这些字母分开来我都认识,合起来就不知道啥意思。”刘莉说,酒庄负责人鼓励她,只要你想学,你就能做到。她抓住每次工程师来维修保养的机会请教学习,逐渐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每天来上班都觉得特别有意思,能学到很多新东西。”39岁的朱晓霞说,到酒庄工作的4年,才觉得前面的人生都白活了。刚进车间,一有陌生人跟她说话,她除了哭说不出一句话。如今,朱晓霞干事有条理,自信又爱笑。

  所有女工的改变都由内而外。几年间,她们学会了礼仪妆扮、品鉴红酒、用手机网购、收发快递……眼界开阔了,经济独立了,更有自信了,变化首先让家人们刮目相看,也成为子女们的榜样。“自己挣工资,再不会手心向上要钱过日子,想买啥自己买,家里的关系更和谐了。”朱晓霞说。今年,她和刘莉打算去学车考驾照,也享受一下开车兜风的感觉。

  2016年,在外地务工的柳发明回来后,成为葡萄种植基地的一名员工。一个生长周期后,他成为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带着同村十几个工人一起干。“家门口稳定就业、花费小,两人一起攒钱更快。”柳发明说,4年来,家里陆续加盖了4间房和1个车库,添了电脑、小轿车,女儿今年上高三,立志要上一本,儿子上初二。“每一天一家人都很有劲。”刘莉说。

  《山海情》的播出,带火了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刘莉所在的立兰酒庄订单不断。她希望闽宁镇的葡萄酒能畅销国内外,给移民妇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她们的人生更精彩。(记者 徐佳敏 文/图)

李大有们走上“金光大道”

包装好的双孢菇产品。

  “双孢菇原来长这样!”当白白胖胖、圆头圆脑的双孢菇出现在眼前,在场的参观者不禁发出赞叹。《山海情》的热播,让闽宁镇双孢菇基地的双孢菇自带“美颜”。据闽宁镇双孢菇基地负责人何龙介绍,春节期间,该基地迎来2000余名参观者。

  “双孢菇就是我们说的‘圆菇’。”闽宁镇双孢菇基地工人马勇笑着说:“千万别小看它。”

  为什么别小看它?它是闽宁合作的结晶,让曾经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富裕路。

  1995年,马勇从西吉县移民至永宁县闽宁镇。刚搬迁来的几年,马勇的心安定不下来,经常是西吉、闽宁镇来回跑。荒凉、就业机会少,他觉得“闽宁镇没有老家好”。

  2000年,马勇在石嘴山一家化工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稳定,孩子降生,父母也搬迁至此,马勇才逐渐把心完全落到了闽宁镇。

  公交倒大巴,大巴换公交……工作在石嘴山、家在闽宁镇,双城生活的马勇照顾不上老人和孩子,能在家门口工作成了他的愿望。

  2018年,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在闽宁镇建立双孢菇基地。看到厂区有人正在搭建设备,马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道:“这里需要工人吗?”

  “需要,但是需要懂设备的工人!”马勇一听很激动,“我对设备比较了解。”他当场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

  等消息、面试、上班,马勇顺利应聘到双孢菇基地。因为懂设备、踏实肯干,不到3年,马勇就成为基地的多面手,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元。看到基地招聘采菇女工,马勇的妻子也来应聘,高峰期夫妻俩工资达1万多元。工作当年,马勇就买了一辆汽车,每天开着车,夫妻双双把家还。

  虽然自己天天与双孢菇打交道,但是看到电视剧《山海情》里出现双孢菇镜头,马勇还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电视里演得真真的。”

  1997年4月,福建省首批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带着6箱草种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攻关,利用菌草培育出与当地水土相符的“本土蘑菇”。20多年来,作为闽宁对口帮扶的重要项目之一,林占熺团队在闽宁镇建起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培训基地。福建先后派出300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宁夏15个县(市、区)提供技术培训、菌草菇生产示范等,推动了宁夏菌草业的发展。2017年,借助“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与永宁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闽宁镇开展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项目。项目规划分两期建设,概算总投资2.05亿元。

  王学梅一家能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出列,多亏了双孢菇。2015年,因为身体患病、孩子幼小,王学梅一家的经济来源全靠丈夫打零工。2018年,双孢菇基地急缺采菇女工,一心想摆脱贫困帽子的王学梅报了名。

  采摘一公斤蘑菇可获得0.5元至1元的薪酬,一个月下来,王学梅收入两三千元,2020年,她家脱贫了。

  脱贫后,王学梅的干劲越来越足。有次,她一人一天采摘400多公斤双孢菇,获得近400元收入,打破了该基地的采菇纪录。

  如今在闽宁镇,有无数种植蘑菇的李大有走上“金光大道”。据介绍,闽宁镇双孢菇种植基地项目带动闽宁镇乃至宁夏蘑菇种植的规模,带动当地移民群众增收致富,项目目前总建设92亩,建设了11间标准化蘑菇房,带动60多名移民稳定就业,月工资2500元至3000元。(记者 乔素华 文/图)

“水花”们的好光景

海燕在镇史馆为游客讲解。

  电视剧《山海情》播出后,热依扎饰演的水花圈粉无数,她乐观坚韧的性格深深打动了观众。在永宁县闽宁镇,水花的原型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与命运抗争的年轻媳妇的缩影。

  “《山海情》把我看哭了好几次,感觉我的生活经历跟水花咋那么像呢。”3月初的一天,记者和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女工摆西彦聊天时,她如此感慨。《山海情》创作团队来闽宁镇采风时,曾到禾美扶贫车间跟女工们聊天,把摆西彦、海燕、穆文芳等女工的生活经历,集中体现在剧中的水花身上。

  摆西彦丈夫的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那里四面是山,种地要爬坡、出门要爬山。2014年通过移民搬迁,她们一家来到闽宁镇原隆村,门口的路平坦了,家里通了自来水,“感觉眼前都亮起来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水花的丈夫因挖水窖受伤瘫痪,而摆西彦的丈夫外出打工时生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看到电视剧里水花用平板车拉着丈夫和女儿搬迁的情景,摆西彦感同身受,“我一个字都不识的农村妇女,要独自撑起一个家,刚来的时候都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2019年8月,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招聘,摆西彦听说后去应聘。“刚上班时,因为不识字遇到好多困难。车间负责人徐美佳手把手教,一起工作的姐妹们也帮助我,逐渐认识了不少字,适应了工作。”如今,摆西彦不仅能胜任车间的采购工作,会用手机发微信,还成为“巧媳妇直播带货团”的一员,成了女主播。

  “我没想到自己能做主播,每个月还有三四千元收入,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不少,敢大声说话了,学会了化妆,能买喜欢的衣服,我对自己人生的改变和生活很满足。女儿喜欢跳舞,我给她报了舞蹈班。”说这番话时,摆西彦的脸上闪耀着自信的光芒,“电视剧里水花开了超市,我们扶贫车间也办起了巧媳妇脱贫创业超市,姐妹们也要像水花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今年春节,摆西彦家特别热闹,她给老人孩子买了新衣服,还买了以前没吃过的水果。“榴莲30元1斤,我花180元买了1个,老人和孩子吃得很开心。还买了椰子,当时都叫不上来名字”。

  记者去采访时,恰好有一个旅行团到闽宁镇参观。在镇史馆,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女工海燕负责讲解。虽然有些紧张,普通话也不太标准,但她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以往的经历,博得了游客的鼓励和掌声。农历正月初二,摆西彦和海燕等9名姐妹开始接待来闽宁镇旅游的旅行团,“扶贫车间给我们培训了,就讲以前在老家的生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

  2020年,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被授予自治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等称号。目前安置原隆村移民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人,90%为留守妇女,她们平均学历只有小学,但平均工资每月2400元以上。

  “《山海情》热播后,我们租下车间后面的院子打造水花农家小院,女工们炸油饼、做燕麦糅糅,让山海迷们来了能品尝到特色风味美食,预计3月底开门迎客。我们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和文旅扶贫相结合的方式,为更多农村妇女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徐美佳说起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信心满满。

  在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在闽宁镇,像摆西彦这样的移民妇女还有很多,她们走出家门打工创业,成为闽宁镇精准脱贫的巾帼力量。(记者 贾莉 文/图)

马得福和马得宝们的新光景

电视剧中的道具拉水车,也是当年搬迁时村民的主要运水工具。

  谢兴昌最近比较忙,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他一下子成为网红。

  “需要上镜头吗?你帮我看一看党徽戴得正不正?”3月1日,记者在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见到了谢兴昌。

  “1997年7月,我带着13个人从西吉县搬到闽宁村。刚搬来第二天就遭遇了沙尘暴,我们住在帐篷里,远远看着黄沙刮来,我让媳妇把刚做好的饭护住。”24年前的那场沙尘暴,谢兴昌记忆犹新。沙尘暴过后,帐篷里只剩下两样东西:妻子手里按着的锅和她脚底下踩着的一床棉被。当天晚上,这仅剩的一床棉被盖在了14双脚上。

  这段苦涩的经历,自从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后,就像放电影般在谢兴昌的脑海中不停回放。那人那事那景,成为谢兴昌难以割舍的情怀。

  闽宁村建村后,谢兴昌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山海情》中住地窝子、村民来了又回、种蘑菇等剧情都是谢兴昌的真实经历。“我看到4公里外玉泉营农场的玉米和高粱长势很旺,沙尘暴丝毫没有影响庄稼的收成,我当时特别激动。”谢兴昌说,他掰下了4根玉米棒子一路狂奔,告诉和他一起来的村民“这是全村的希望”,只要能用上黄河水,我们也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闽宁镇20多年来从无到有的发展,我们都是活的历史。”谢兴昌坦言,今后的日子他想认真讲好闽宁故事,这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和谢兴昌一样,作为闽宁镇最早的一批移民,原隆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升也曾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砌墙无砖,只能自己打土坯。黄土掺杂着大量沙子,土坯无法成形,村民们只好将模具放在地上,等土坯风干了再立起来。没有地方居住,推土机挖开一个个沙坑,铺上一层玉米秆,一户人家委身一个沙坑。”王升回忆,电视剧中的马得福是所有参与闽宁镇建设发展的村干部的缩影,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干部们带领村民建设新家园的决心从未动摇。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福建企业、扶贫干部相继来到闽宁镇,闽宁协作扶贫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完电视剧《山海情》,福宁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宁心潮澎湃:“尽管没有经历过当年的苦,却见证了如今闽宁镇日新月异的变迁。”他表示,村民脱贫不是终点,带领老百姓致富、乡村振兴才是目标。

  “目前,福宁村剩余7725亩土地已进行流转,村里和宁夏闽宁情葡萄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500多万元,地面附着物补偿200多万元。解决了农户土地荒置及种植收益低的问题,释放了大量劳动力。”马宁介绍,今年村里还将通过培训,引导在家的留守妇女到富贵兰、金碧华、闽夏、夏立派等到服装企业务工。

  在闽宁镇,每个人都能在电视剧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当过建筑工人,下过井挖过煤,还去过黑砖窑,《山海情》中马得宝的部分经历就是以我为原型。”村民赵鸿笑着告诉记者,他本人还在电视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叫马洪。

  “这辆带有水桶的推车,电视剧中马喊水、李大有都推过,当年我们刚搬迁来时,也是我们拉水的工具。”赵鸿指着院里的一辆推车介绍,电视剧拍完后,他收藏了剧组上万件道具,大到衣柜推车,小到锅碗瓢盆,每一个道具都有一个故事,他舍不得丢。

  赵鸿是福宁村的致富带头人,是村里最早出去闯世界的汉子,就像电视剧中的马得宝一样。“今年打算建一个民俗博物馆,把这些藏品展览出来,让这些散发着岁月光芒的老物件向人们讲述闽宁镇的故事。”赵鸿说。(记者 张晓慧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