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剪刀也可以当作记录时代的笔杆子。
6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50岁的杨国权手握着剪刀,刀尖灵巧地在红纸上飞舞,不一会,他为今年高考考生们就剪裁出一个个“武魁帽”,祝考生们都考入理想的大学。
作为土生土长的红崖村村民,杨国权的剪刀握了40年。
杨国权早年创作的一对和平鸽。
20世纪80年代,不满10岁的杨国权见大姐用家里的老剪刀雕花,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剪纸的种子。可在那时,剪纸被视作女性的工作,男孩子不让触碰剪刀。
“为了找固定红纸的卯,我用剪刀从胶底鞋上夹出铁针来用,把剪刀尖都掰弯了。小孩子害怕被家里人骂,便把剪刀埋在了地里。”痴迷剪纸的杨国权,一有空就照着枕头上绣的花样悄悄剪纸,剪好了就给周围邻居送去。起初还傍着大姐的名字,得到村民们认可后,便开始正大光明地做起剪纸。三年级时,妈妈送给了他人生中第一把剪刀。
长大一些,杨国权去了县城打工赚钱。拿着工钱,他不舍得买衣服,却愿意花300元钱买一把剪刀。“剪刀就是我们手艺人的笔杆子,我要用它记录家乡的发展。”在杨国权的剪刀下,一幅幅农耕图和县城变迁的场景跃然纸上,作为男性剪纸工作者,他剪出了和传统女性剪纸不一样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杨国权展示剪纸作品《农耕图》。
2011年,隆德县开始打造红崖村老巷子民俗旅游景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剪纸民俗,杨国权抓住了打造景区的机遇,在家里开起工作室。“刚开办工作室,游客听不懂我说的方言,与人沟通全靠双手比画,特别吃力。为了让外地人也了解我的剪纸,我跟着广播练习普通话。”在工作室门口,挂着一只大喇叭,这是杨国权学习普通话的老师,也是他了解外界的通道。
近年来,杨国权也用剪纸记录着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的变化。
“我小时候,红崖村十年九旱。牛羊满山遍野找草吃,一个夏天,山上的草就被啃光了。遇到下雨,山坡到处流淌着黄泥浆。退耕还林还草后,六盘山重新披上了绿色,鸟也从山头飞回到了村子。”拇指一张一合,一幅幅时代的烙印就被剪进了红纸。
2018年,他用《一路走来奔向辉煌》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雨历程。2021年,一幅《建党百年》剪出了“红船精神”反映的时代光辉。今年,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他翻出了一对和平鸽,“这是我小时候剪的鸽子,我想让它们衔着‘世界大同’的横幅,剪出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画面。”
在隆德县老巷子景区,杨国权用热情开办着自己的剪纸工作室。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国家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我希望更多人喜欢并愿意了解剪纸,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目前,隆德县红崖村老巷子不仅聚集了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手艺人,美术馆,秦腔剧团也在此深深扎下了根。(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师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