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千年古县文化隆德 -> 文字头条
发展全域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
——隆德县凤岭乡三十里民俗文化旅游长廊助力乡村振兴扬帆起航
2021-09-22 11:32:27   
2021-09-22 11:32:27    来源:固原日报

绿意盎然的凤岭乡

开放式醋坊、油坊加工厂

凤岭乡村集体产品展示中心

齐岔村集体养蜂场

砖雕主题公园

魏氏砖雕展馆

凤岭乡有了共享单车

齐岔村上梁老街

新石器遗址公园

  近年来,隆德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加快乡村旅游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凤岭乡积极响应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8个村为核心,精心打造出8颗具有鲜明旅游特色的“璀璨明珠”,串起了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珍贵项链”。凤岭乡地处六盘山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近山近水、日照适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乡风文明、家风淳朴,农户全部实现安全住房、硬化道路、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广播电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八个全覆盖”;村实现基层阵地、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室、老年饭桌“六个全覆盖”;今年引进共享单车,进一步方便村民出行。

  依托境内的魏氏砖雕非遗文化、剪纸文化、刺绣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优势,利用下辖的李士村、齐兴村、冯碑村、于河村、巩龙村、齐岔村、卜岔村、薛岔村等闲置资产资源,凤岭乡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振兴示范乡村为目标,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新建三十里民俗文化旅游长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特点,生动展现红色文化、姓氏文化、醋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态景观和谐统一的景象,为广大游客打造更加舒适的旅游、观光、养生、度假场所,创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今后,凤岭乡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深度融合红色文化、醋文化、姓氏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串联凤凰岭沿线八个村庄主要景点,基本形成“一廊八节点”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未来,凤岭乡将把三十里民俗文化旅游长廊打造成隆德旅游首选地,在全县层面,成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为中心,向隆德辐射的第一站;在全市层面,成为与泾源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吉火石寨景区等串联的大六盘生态旅游圈上的重要特色节点;在全区层面,成为民俗文化体验游示范乡和休闲避暑康养网红“打卡地”。

  新石器文化与生态湿地相结合 打造冯碑村和齐兴村明珠

  突出新石器遗址文化、生态湿地文化主题,扩建提升现有新石器遗址公园,建成沿河湿地公园和房车营地;改造盘活冯碑村闲置客运站,建成凤岭乡村集体经济企业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冷链配送中心,总面积2293平方米,配套实验室、地下冷库以及冻干车间;整合资金15万元,利用齐兴村闲置校舍资源,建成村集体肉鸽养殖基地,总面积670平方米,养殖肉鸽3000羽,配套乳鸽孵化器、鸽子蛋涂膜机。依托冯碑村农产品研发中心、齐兴村肉鸽养殖基地以及本地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冻干水果玉米、冻干山野菜、冻干荞麦面、冻干乳鸽汤、冻干农家鸡肉和安格斯牛肉条等特色农副产品,形成一批农副产品调制加工研学项目,建成一批农家乐和民宿,把冯碑村、齐兴村打造成新石器遗址文化观光研学、旅游体验、湿地避暑、产品科普的特色旅游村。

  生态宜居休闲旅游 打造卜岔村和薛岔村明珠

  突出“休闲垂钓、宜居乡村”主题,薛岔村利用塘坝资源,购置网箱、鱼苗、饲料等,建成休闲垂钓园。同时,依托桃核加工厂,开发坐垫、中国结、颈枕等手工艺品编织体验项目,并配套餐饮设施,建成一批农家乐、民宿。卜岔村整合扶贫等行业部门资金130万元,发展鱼鸡鸭鹅等高原禽类生态养殖,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凤凰岭长廊不仅要成为县内旅游的第一后花园,吸引游客前来领略不同风光和人情,更要成为乡域旅游的首选地,无缝衔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老巷子、神林山庄、陈靳新和、盘龙山庄等景区,打造全县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而且要在未来成为全市、全区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一个春观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的四季旅游新高地和乡村多元多态民俗文化体验游新兴地。

  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 打造于河村和巩龙村明珠

  突出“非遗文化和农耕文化”主题,依托魏氏砖雕非遗展馆和屹立四百年的巩龙寺,建设魏氏砖雕创意文化园、中原农耕文化展示园,开发砖雕、泥塑、农事体验项目,每年接待研学旅游团队1.5万人次。利用非遗砖雕技艺和资源优势,争取扶贫资金180余万元,新建于河村扶贫车间,稳定提高车间务工人员收入。依托本地美食传统,改造提升于河农家乐,开发完善以砂制暧锅、洋芋摊饼、杂粮长面、凉拌花椒苗等特色美食为主的凤岭八珍品牌菜系,着力把于河村、巩龙村打造成魏氏砖雕非遗文化展示和制作体验、农事体验的特色旅游村,让游客亲身体验源自群众的劳动智慧和砖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结合传统工艺 打造李士村明珠

  凤岭乡李士村依托本村非遗传统工艺、民俗文化、乡土人才,迎合市场消费需求,传承手工酿醋、土方榨油、石磨面粉等传统老工艺,结合精炼提纯、高温杀菌、自动灌装等现代新技术,采购当地农户玉米、胡麻、小杂粮等农产品,多元发展手工酿制醋、土方胡麻油、石磨杂粮粉加工等产业,年产食醋72吨、胡麻油20吨、小杂粮10吨,稳定带动1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李士村还挖掘刺绣等民俗文化潜力,整合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对石磨荞麦粉加工底料、薛岔村集体经济生产的桃核进行再利用,发展荞皮枕头、桃核枕头加工,年产枕头2000个。突出“醋文化”主题,建成集姓氏文化、凤凰岭传说、酿醋文化于一体的醋文化公园;结合现有的醋厂、油坊、磨坊等,新建开放式、园林式厂区,研发具有护肝、明目、除湿等保健功效的醋产品,开发醋蒸、醋浴等醋保健体验项目,着力把李士村打造成醋文化传承、醋产品生产销售、醋醅保健养生和农产品加工的特色旅游村。

  突出红色文化 打造齐岔村明珠

  借助良好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优势,齐岔村定位生态经济综合体,做活绿水青山的大文章。依托丰富蜜源,建设中蜂养殖基地,已建成窑洞蜂窝400个、蜜源观光基地500亩,养殖中华蜂300箱,配套蜂蜜研学馆和加工厂300平方米。按照原生态、纯绿色、无污染发展思路,建设林下中药材产销基地1.4万亩,配套建成六盘山道地中药材采挖、晾晒、收购车间500平方米。盘活原上梁乡政府资产资源,对旧址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葺完善和改造提升,建成上梁老街,还原供销社、人民广场、邮电所、文化站等上世纪60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同时保护修缮魏沟大队部,挖掘陈天祥等革命先辈的红色事迹,建成“李家沟—中共地下党活动地”展示馆,为缅怀和学习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的学习课堂和具体的实践场所。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