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气温持续攀升,隆德县广袤的田野迎来了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
5月14日,沿着桃沙公路来到凤岭乡卜岔村豆苗种植基地,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棚内郁郁葱葱的豌豆苗长势喜人,数十名工人正娴熟地采摘鲜嫩的豆苗,不一会儿,翠绿的豌豆苗便堆成了小山。“现在每天能发出3吨分拣好的豌豆苗,主要销往南方市场。”基地负责人王卫龙说。
这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正是隆德县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隆德县立足高海拔冷凉气候优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出白菜苔、菜心、豌豆苗等特色蔬菜产业链,让曾经的贫困山区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
科技赋能 小豆苗长成大产业
凤岭乡标准化大棚里,农技人员正指导工人调节水肥系统。“我们采用多茬轮作技术,从2月到11月都能产菜。”王卫龙介绍,公司流转的300亩土地年产蔬菜200吨,周边50余名村民在基地长期务工。正在采摘豌豆苗的村民温小菊说:“在家门口每月能挣3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凤岭乡在川道区域集中建设蔬菜拱棚,引进农业企业推广冷凉蔬菜种植。“通过科学轮作,豆苗、白菜苔等特色蔬菜亩均效益达万元,是传统作物的3倍以上。”凤岭乡副乡长刘发发介绍。
20公里外的奠安乡梁堡村,干部群众也甩开膀子大干快干,推动产业转型。村党支部书记梁永隆指着成片的钢架大棚说:“我们与企业合作种植甘蓝、霸王苔等蔬菜500余亩,带动60户农户年均增收40万元。”大棚内,村民正在分拣刚采摘的太阳白,这些贴着“隆德冷凉菜”标识的蔬菜,当晚将通过冷链发往甘肃、上海、广东等地。
品质突围 高原菜心征服高端市场
位于神林乡的隆德县介实农产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将白菜苔打包装入印有“供港蔬菜”字样的专用箱。公司负责人李萍透露:“我们的蔬菜严格执行粤港澳质量标准,每天发货30多吨,在深圳超市每公斤能卖到30元,部分商品还搭乘国际航班走向了国外市场。”
隆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副主任褚海鹏解析了蔬菜“身价密码”:“海拔1800米、昼夜温差大,让蔬菜糖分积累得更多,口感特别脆嫩。”为确保品质,隆德县还建立了从育苗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体系,2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认证。
链式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行走于隆德县各乡镇,处处都是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活力。在凤岭乡新建的预冷车间,刚采收的豌豆苗经过分拣、预冷后,12小时内就能送达上海市民的餐桌。梁堡村则探索“种植+观光”模式,彩色菜苔田成为网红打卡地。
据统计,今年隆德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占比58%,带动就业1.2万人。隆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柳智星表示,将重点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开发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同时拓展电商渠道,让“隆德牌”蔬菜走向更广阔市场。
夜幕降临,满载蔬菜的冷链车驶出乡村。这些生长在黄土高原的蔬菜,不仅丰富了千里之外消费者的餐桌,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如褚海鹏所说:“现在村民们的钱包鼓了,干劲足了,我们的田野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记者 陈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