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党校驻村工作队和隆德县奠安乡张田村“两委”通过“产业引领、资产盘活、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四措发力,让这个曾经产业单一的小山村,形成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光伏民宿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焕发出多元增收的勃勃生机。
自治区党委党校自2015年结对帮扶张田村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5万元。面对村集体经济“小散弱”、村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如何为张田村找到合适的产业,是驻村第一书记韦志兴和工作队面临的首要考题。张田村海拔高、气候冷凉,种出的蔬菜品质特别好。瞄准冷凉蔬菜这个市场,张田村引入了专业合作社,流转466亩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如今,这里不仅有了“春提早、秋延晚”的供港冷凉蔬菜,还建起了27栋标准化大棚,培育了30万棒黑木耳。仅这两项,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30万元的收益。
产业有了,如何让村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驻村工作队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推动建立“村企联营、资源整合”机制,通过盘活合作社资产资源,实现抱团发展、收益共享。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资金220万元,以“固定收益+分红”方式入股两家专业合作社,每年获得稳定收益11万元。同时,利用闲置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改造废弃校舍发展民宿,两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6万元,实现“屋顶生金、集体增收”的多重效益。更让村民安心的是“托管代养”模式,为24户监测户、脱贫户代购代养肉牛,农户无需承担风险,破解“想发展产业却不敢发展”的困境,户均年增收1200元至4000元。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探索“微产业”发展路径,通过精准补贴、试点示范,推动张田村庭院经济从“零散化”向“规模化”转变。为了激发农户积极性,对81户发展“微菜园”的农户发放补贴2.5万元,形成“一户一园、一户一景”的庭院经济特色;投入1.5万元试点10户“微菌园”黑木耳种植,探索技术标准、市场销路与收益分配机制;为12户监测户和兜底户发放中蜂66箱,采用“合作社+技术培训+兜底回收”模式,今年预计户均增收1800元。这些“短平快”项目不仅有效激发了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也为低收入户拓展了增收渠道。
今年,张田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格局和“牛猪鸡”多品种养殖体系,养殖产业综合收益同比增长8.6%。同时,张田村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带头闯市场,通过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电商销售先锋队,党员与农户结对帮扶,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无方向、群众参与无动力”的难题。2024年,张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0.3元,数字的背后,是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和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讯员 韦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