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千年古县文化隆德 -> 经济·隆德
李士村:“土法”酿造“新味”
2021-08-02 17:43:10   
2021-08-02 17:43:10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一滴醋香飘四方

  夏季的李士村绿色浸染,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醋味醇香扑鼻,胡麻油飘香,镶嵌在村口墙壁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9个大字,成为李士村过上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村做醋已有上百年历史,从早期吃醋困难,到现在发展醋产业,传统手艺重焕生机。”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说起做醋历史变化,娓娓道来。

  隆德县凤岭乡地处六盘山西麓,四面环山,气候凉爽适宜,水资源丰富,当地有着用深井水做醋的传统。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做醋技艺在李士村一代代传承延续。

2.jpg

  “早期农村经济困难,醋是群众餐桌上的主要调味品。每次做好醋,给村里人也是限量供应。”醋艺传承人齐书文亲身经历做醋技艺历史变化,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凭借做醋这门手艺,不但在家门口挣上了高工资,还成了醋坊“顶梁柱”。

  2017年,隆德县给李士村5万元,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齐永新拿到资金后,见村民经常到几里外的集市购买小商品,便在村里开了一家超市,经营油盐酱醋等日用商品。

  当年,李士村实施美丽农村建设工程,超市销售收入八九万元,不仅赚回成本,还有盈余。见李士村经营有方,隆德县于第二年,一次性给李士村拨付2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4.jpg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纯粮食酿造的醋在市场上畅销,村里有做醋的手艺人,能不能从这方面着手?”齐永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商议后,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建手工醋坊。

  “200万是一笔大额资金,必须管好用好。”齐永新顶着压力,将村里闲置校舍改造成生产车间,叫回在外地打工的齐书文,聘用5名做醋能手,于2018年8月15日试生产。

  “创业直接关系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齐永新和齐书文等人,全身心投入到醋坊,严格按照传统做醋工艺,煮曲、制曲、煮颗、发酵、拌曲、淋醋,每个环节都来不得一点马虎。

3.jpg

  “第一次做的150公斤醋,不到半个月便销售一空,还有村民把醋作为礼品,送到亲戚朋友。大家吃了后,纷纷打电话订购。”齐永新笑着说,消费者争抢着要,让他们做醋的信心大增。

  李士村抓住机会,逐月扩大做醋规模,由齐书文把关醋质量。“采用传统技艺,做一次醋需要一个月时间,虽然做的醋量有限,但醋味醇厚、品质好,根本不愁销路。”齐书文开心地说。

DSC08245.JPG

  一滴油唇齿留香

  李士村有着逢年过节食用胡麻油的传统。早期没有榨油机,胡麻油全靠“古法”榨取。

  “古法榨油运用杠杆原理,采用油担压榨。”齐永新介绍,古法榨油出油率低、耗时长,但油品好。

  “用古法榨油需要一周时间,用现代设备榨油,一小时就能完成。”随着现代榨油技术兴起,“古法”榨油设备逐渐被现代机械替代,李士村的油坊也被拆除。

5.jpg

  “传统手工醋卖得这么好,能不能重建老油坊?”齐永新从手工醋热销中受到启发,想起已拆除的油坊,重建油坊,重拾古法榨油技术。

  说干就干,李士村在醋坊旁边,又腾出几间空闲校舍,用粗木、石碾等,组装三条榨油生产线,融入现代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搅拌、挂石碾、沉淀过滤,提高生产效率。

  “在古法榨油关键环节,还是坚持炒油籽、磨油籽、加水搅拌、蒸水、包坨、压榨6道工序。”齐永新说,运用“古法”压榨的胡麻油,口感绵润、香味浓厚、没有苦味,完全达到香油品质。

  “古法榨油一个周期最少4天,因此出油率好、品质高。”李士村坚守传统技法,一年榨油20吨,销售收入60万元。

7.jpg

  一样技艺两样新

  传统技艺有了一展身手新舞台,李士村从做醋、榨油中尝到了甜头,开阔了视野,瞄准市场,先后“复活”手工石磨面、手工荞皮枕头等传统技艺,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

  “石磨面全部采用当地产的玉米、豆子、荞麦、燕麦等作物,磨的面粉不发热,又保持粮食的原汁原味。”齐永新介绍,自李士村建起油、醋、面作坊,辐射带动周边邻村8个村种植小杂粮。

  在发展弘扬传统技艺同时,李士村盯着高质量发展,把村里4200多亩山地修建成高标准农田,结合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实际,购置收割机,成立农机服务队。

C0355T01.JPG

  农机服务队在本村作业,只收取成本,免费给建档立卡户耕作。李士村仅农机耕地一项,一年为本村村民节约资金12万元。普及机械化作业,李士村的老百姓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打工、搞养殖,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家里耕田种地有机械,我在石磨面坊干活,月月有稳定工资,也不怕刮风下雨。”张彩红在石磨面坊,负责手工箩面,她丈夫柳富荣在家养牛,两个人一年稳定收入四五万元。建档立卡户李升、祁国玺、李治宏等人依靠油坊、醋坊干活,过上不一样的日子。

DSC08254.JPG

  如今,李士村成立6个集体经济实体,收入400多万元,支付人工工资139万元,长期用工30人左右。每年,村里拿出一部分收益村民分红外,还用于修村道,帮助农户修建牛棚,发展养殖业。

  “在确保小康生活的基础上,以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品,修建醋文化公园,推出醋养生体验项目。进一步扩大古法生产规模,带动产品销售,形成循环发展。”齐永新满怀信心。(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