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宁夏泰益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4.95万吨碳配额缺口竞买,并通过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提交履约申请,标志着银川市全面完成了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配额清缴任务。截至目前,银川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11家,累计完成交易27笔,成交387.4万吨,成交金额2.73亿元。
自从在全区率先推进碳排放权改革以来,银川市以“大胆闯”的魄力、“先行试”的勇气,持续推动碳排放权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落,精准把握降碳节奏和力度,稳步推进“双碳”目标任务,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以市场导向激发主体活力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后,银川市积极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开展注册登记、交易系统开户、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绑定激活等工作,全力推动全市发电行业10家具备条件的企业(含自备电)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交易。2021年9月,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率先完成自治区首笔大宗碳排放配额交易,出让10万吨,成交415万元。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内,银川市共完成碳排放配额交易15笔,累计成交220.04万吨,金额9304.5万元。
为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加强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确保“双碳”目标如期落地,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银川市围绕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市场等方面,先后出台《银川市2023年碳排放权改革实施方案》《银川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纵深推进全市碳排放改革。
银川市还建立了碳排放权改革奖励激励机制,设立“银川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节能减碳项目建设与提升改造,目前已奖励3家企业共计120万元。同时积极配合自治区对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进行现场核定,及时告知企业碳配额发放情况,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弥补差额,足额履约,出售余额,获取收益。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目前已有11家重点企业交易5笔,累计成交127.83万吨,金额7713万元。
以试点建设提升改革效力
“为持续巩固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我们启动了碳排放现状情况调查及分析研究工作,编制《银川市碳排放现状情况调查及分析报告》,制定《银川市低碳城市建设方案(2022~2025年)》,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6个方面深入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银川市还编制了《银川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率先在全区开展年用煤量5000吨以上10000吨以下标煤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核查,制定了化工、煤炭、镁冶炼等行业排放报告模板,高质量推进核查核算工作,进一步摸清银川市碳排放家底,为碳排放权交易、实现碳减排夯实基础数据支撑。同时,银川市进一步加强管理,督促企业按时完成月度存证、质控计划、年度碳排放报告提交,并聘请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严格审核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的月度存证、质控计划,积极配合自治区的复查工作,以高质量的数据保障高水平的交易。
2022年,银川市成功入围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示范城市,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热则热原则,采用热电联产、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方式,实施热源清洁化改造面积5995万平方米,已完工项目5个,力争2024年底全面完成城区、县城、农村清洁取暖率“三个100%”,实现供暖期二氧化碳减排118万吨,市值8000多万元。
以创新驱动增添改革动力
为有效引导经营主体将清洁取暖等自愿减排降碳项目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点“碳”成金,减轻政府负担、降低运行成本、提高项目效益,银川市全面启动碳普惠试点建设,对银川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赋值,并通过商业激励、政策鼓励等正向引导措施,构建公众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为推进碳普惠试点建设,银川市印发了《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大力实施“7个1”工程,通过构建1套管理制度体系、设立1个管理机构、建立1个专家智库、建设1个碳普惠系统、建立1套技术支撑体系、开发1批碳普惠项目、建立1条多层次可持续的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建成结构完善、科学规范、特色突出的银川市碳普惠制度体系,形成在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普惠模式。目前,“7个1”工程正稳步推进,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完善,《银川市碳普惠自愿减排管理办法》《银川市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作为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重要组成,碳普惠系统建设内容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严控严查严惩,推动分类整治,推进‘定期检查+日常抽查’的常态化监管与执法,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全国碳市场履约任务,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鲍淑玲)